本文轉自:人民網

焦磊 任妍

日前,財政部官網公佈了2024年一般國債、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的有關安排。

根據安排,根據此次安排,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期限分別爲20年、30年和50年,付息方式均爲按半年付息。其中,2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7只,首發2只、續發5只;3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12只,首發3只、續發9只;5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3只,首發1只、續發2只。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爲系統解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進程中一些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問題,從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

對於本次超長期特別國債的投向,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在4月17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超長期特別國債重點聚焦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升糧食和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等方面的重點任務。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李旭紅表示,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期限長、安全性高,並且常規化統籌管理,充分體現了積極財政政策對國家發展戰略及民生福祉的大力支持,也反映出財政管理的前瞻性、科學性及規範性。超長期特別國債既可以優化債務結果,降低債務風險,充分發揮中央發債成本更低、週期更長的優勢,形成優質資產,同時通過統籌管理,避免地方加槓桿導致的隱性風險,確保國家發展行穩致遠。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爲,本輪超長期特別國債涉及期限爲20年、30年和50年,且多數集中在30年,大大長於以往,這有助於增強對長期限項目的保障能力、緩解中短期償債壓力,同時也滿足國債收益率曲線建設需要,進一步提升國債收益率曲線上關鍵點的有效性。

當前,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仍面臨諸多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需要更具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提供充足資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4月,居民消費需求持續恢復,CPI同比上漲0.3%,總體保持溫和上漲,PPI下降2.5%,工業生產繼續恢復,部分行業需求階段性回落。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明表示,在此背景下,當前企業和家庭資產負債表均處於修復過程中,主動加槓桿投資與消費的動力不強,必須依靠擴張性財政政策來主動創造需求,增加國債發行就成爲題中之意。

隨着中國經濟持續恢復向好,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推進,中國資產正不斷吸引全球目光,多家外資機構表示看好人民幣資產的增長潛力。

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近期外資增持境內債券投資規模明顯提升,今年一季度淨增持達到416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淨增持的230億美元。據統計,自去年9月份至今年3月份,境外投資者連續7個月淨買入中國債券。

此外,在債市參與主體方面,據媒體梳理,3月新增2家境外機構主體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截至3月末,共有1129家境外機構主體入市,其中560家通過直接投資渠道入市,823家通過“債券通”渠道入市,254家同時通過兩個渠道入市。

此前,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在3月21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中國政府債券一直在市場上受到廣泛歡迎,海外投資者已連續多月淨增持中國政府債券,成爲亞洲表現最好的政府債券之一。

近年來,我國不斷推動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境內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範圍和渠道大幅增加,人民幣金融資產在全球資產中的吸引力持續提升。而高質量債券供給不足則是制約中國金融市場開放進度的關鍵障礙之一。因此,加大國債發行規模,可以給境外投資者提供更大規模、更高流動性的金融產品。

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其中提出“拓展外資金融機構參與國內債券市場業務範圍”,進一步便利外資金融機構參與中國債券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按規定參與境內債券承銷等。

張明認爲,中國國債作爲一箇中高速成長、自身規模巨大、歷史資信極佳的大型新興市場經濟體發行的高等級債券,具有成爲全球重要安全資產的潛質。(實習生張泊洋對此文亦有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