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在每個人的故鄉回憶裏,美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構成了人們對故鄉的美好回憶,也承載了心底濃濃的鄉愁。

對於武清區王慶坨鎮的人來說,最能代表故鄉的美食,就要屬大棚席時的“四大扒八大碗”。

王慶坨鎮歷來水產、物產豐富,在飲食文化上,鎮裏湧現出許多帶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帶動了地方經濟。“長興齋”四大扒八大碗,便是其中之一。節日家宴、婚嫁時招待親朋,“長興齋”四大扒八大碗都是王慶坨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式。

01老鄉們喜愛的美食

一個陽光正好的日子,王慶坨鎮東環路幸福橋路口的一家老字號飯店“大成飯莊”內滿是喜慶的氣氛。“有來辦‘溫居宴’的,有來辦‘週歲宴’,今天我們這兒可熱鬧!”“長興齋”四大扒八大碗的第四代傳人張法明穿梭其中忙活着。

這邊,人們大快朵頤;那邊,後廚的師傅們正在緊張地忙碌着。只見一位師傅正快速地切着五花肉,“這是用來做‘八大碗’中扣肉的。”師傅一邊介紹,一邊麻利地切着肉片。另一位師傅在煎着丸子,他告訴我們,大小几乎一樣的橢圓形肉丸用來做“八大碗”中的南煎丸子。

不一會兒,熱氣騰騰的南煎丸子上了桌,“這道菜是我的最愛,一定要拌米飯喫!”“可不嘛,這家做的地道、好喫,大家快嚐嚐!”讚歎聲中,很快,滿桌的美食一掃而空。

隨着最後一桌客人散去,張法明才得以坐下休息。他從事“四大扒八大碗”製作已經幾十年了,從小就耳濡目染看着父親做“四大扒八大碗”,後來他也開始跟着父親學手藝。“‘長興齋’四大扒八大碗是從張家祖輩傳承而來,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張法明介紹,所謂的“四大扒”包括:扒豬頭、扒肘子、扒雞、扒鴨;“八大碗”主要包括:扣肉、南煎丸子、四喜肉、紅燒肉、扒牛肉條、紅燜羊肉、四喜丸子、紅燒獅子頭,共12個主打菜。

02傳承百年的“老味道”

“長興齋”四大扒八大碗歷史悠久,張家祖輩經營“長興齋”飯店,一直致力四大扒八大碗的製作,經過一百多年不斷探索,已形成獨特的技藝,成爲當地小有名氣的美食。

“將‘長興齋’四大扒八大碗發揚光大,是通過大棚席。”張法明介紹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至今,他將四大扒八大碗融入大棚席並作爲宴席的主打菜,深受百姓歡迎。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農村喜宴上,四大扒八大碗可是‘重頭戲’,不用等出鍋,肉香味兒就瀰漫在整個村裏,不知道饞哭了多少小孩兒。”張法明告訴記者,四大扒八大碗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承載着獨屬於鎮裏大棚席的珍貴記憶。

隨着時代的變遷,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富足,口味也發生了變化,“長興齋”四大扒八大碗的“老味兒”也在傳統中有了些許的創新。“我們的口號就是繼承發展,把老一輩的手藝完全的繼承下來,比如做紅燒肉,需要清洗、烀皮、放料醃製、過油、燉制、最後蒸制,纔可擺盤上桌,每一步都要按照嚴格的程序和工序,在選料、刀功、火候的掌握以及配料的選擇上下功夫,由此製作出的紅燒肉才能肥美不膩。同時,我們也在不斷地發展,做一些菜品上的創新,加入現代人喜歡的口味,比如辣椒等調味料,讓口感更爲的豐富。”張法明說道。

張法明做了幾十年的“長興齋”四大扒八大碗,將其從飯店擺到民間的“席”上又搬回到酒店的餐桌上,正申請區級“非遺”項目。“四大扒八大碗不僅是咱們王慶坨鎮的特色美食,還是濃郁鄉情和地域文化的載體。”張法明說,希望今後他能將“長興齋”這個品牌做大做強,讓更多的人品嚐到這些美食,感受到王慶坨鎮濃厚的鄉土文化。(津雲新聞編輯李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