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馬可波羅最早帶了一件中國瓷器到了歐洲。達伽馬首航印度,帶回幾件中國瓷器,曾經獻了一件給自己的國君,只不過這是從卡利卡特國君那裏得到的物品。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最早進入中國,也是最早販運中國瓷器的歐洲商人。當然,荷蘭人作爲17世紀海上馬車伕,也是中國外銷瓷的積極推動者。最富盛名的“克拉克瓷”,其出典就來自葡萄牙和荷蘭。1603年,荷蘭人截獲了葡萄牙船隻“聖卡特琳娜”號,船上裝載的是青花瓷器,從此,同樣風格的瓷器在歐洲都被稱爲克拉克瓷器。“克拉克”(Kraak)在荷蘭語中指“葡萄牙戰艦”的意思。

克拉克瓷器從此泛指明末清初(主要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之後)中國外銷歐洲的定製瓷器。其裝飾圖案雖然以中華風格的紋飾爲主,但是,卻爲迎合海外的消費者,做了適度的改造。早期銷往東南亞和阿拉伯的伊斯蘭世界,主要器形有盤、碗、瓶、軍持(一種盛水器)等,出現在歐洲的則主要是直徑30-50釐米的大盤。這種青花瓷有特定的紋飾風格,盤心、盤壁兩層紋飾佈滿全器的內裏,中心圖案以山水、花鳥、人物或動物爲主題。邊壁是八至十組 的開光紋飾(所謂開光,是常見於陶瓷器、景泰藍等的裝飾方法之一,在器皿某處留出蓮花形、扇形、梯形空間,並在此繪上各種花紋),開光呈梯形、圓形、橢圓形、菱花形、蓮瓣形,開光內的圖案有向日葵、鬱金香、菊花、靈芝、蕉葉、蓮、珊瑚、魚、螺、卷軸、傘、蓋、佛教吉祥物。

晚明外銷於歐洲的克拉克瓷,常見梯形開光,且兩個梯形之間以一個細長方形小開光間隔,開光所佔面積和盤心畫所佔面積人致相等,並且在視覺效果中開光往往更搶眼。採用的雖是中國傳統的繪畫事項,但因爲構圖有幾何性的嚴謹,畫面充實而又整齊,看起來充滿異國情調,與明代後期流行於國內的青花瓷紋飾截然不同,有很明顯的市場指向。

克拉克瓷的幾何形開光,或許源自元代。因爲元代青花罐或瓶中,由小長方形環繞而成的肩飾和底部紋飾,與以往的蓮瓣紋略有相似,疑即其變體。但是,在元代青花中,這種幾何紋飾位於不很顯眼的次要位置,明代克托克瓷器則把它變爲主體構圖,這恐怕就是爲了適應伊斯蘭世界對幾何構圖的愛好。

清前期製品的開光形式則有各種變體,且傾向於取消大小開光的錯落分佈,以便讓所有開光均等。同時,開光在整個盤面構圖中佔據的面積大大縮小,成爲烘托盤心畫的邊飾;或者乾脆把開光轉化成從盤心輻射至盤邊的均勻扇面結構。簡而言之,就是日益取消晚明克拉克青花的異國情調,而把它轉變成更加中國化的構圖。原本爲了迎合伊斯蘭世界而創造出的中國人眼中的異國情調,在歐洲人眼裏成爲新奇獨特的中國情調,不僅晚明出產的克拉克青花成爲歐洲富裕家庭熱衷的收藏品,而且荷蘭人很快就仿製這種紋飾的陶器(軟質瓷),甚至18世紀歐洲人從中國大量進口素胎白瓷而自行添加紋飾時,晚明的克拉克式樣仍然是他們所鍾愛的選擇。

另外一種著名的外銷瓷品種是“伊萬里”(Imari)瓷器。伊萬里瓷器原是日本產品,以其產地得名。天啓年間,景德鎮就開始針對日本市場燒製繪有日本式圖案的青花瓷。17世紀早期,日本的九州島發現瓷土後,開始發展本地的瓷器工業。明清易代時的混亂,爲日本瓷器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前景,日本瓷廠開始爲荷蘭商人燒製外銷瓷。伊萬里是荷蘭商船進出九州島的港口,此地發展出在釉下青花基礎上,施以釉上鐵紅與金彩的紋飾風格,這種反差強烈而鮮豔的色彩風格,頗受歐人喜愛。此外,伊萬里瓷器有的圖案形式簡單,有的式樣複雜,由花卉圖案和幾何徽章組合而成,同樣受歐洲人喜愛。

1680年(康熙十九年),中國瓷器產業開始恢復,伊萬里風格立刻被中國工匠學去從而出現了“中國伊萬里”瓷器。景德鎮1683年重建後,伊萬里瓷器的製作和銷售中心便徹底從日本轉移到景德鎮。“中國伊萬里”的圖案設計較少原創性,到18世紀頭25年,越發成爲普通產品。“中國伊萬里”作爲一種彩瓷,價格介於便宜的青花瓷和最昂貴的琺琅彩瓷之間,這也是它在歐洲市場受歡迎的一個原因,後來許多歐洲工廠也仿製伊萬里彩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