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高压氧疗提分?

宜给孩子释压

□黄齐超

伴随考试季的来临,高压氧治疗再次被不少家长提及。为了让孩子随时能接受高压氧治疗,有些家长不惜购置家用高压氧舱。医生解释:用高压氧治疗改善考生的脑疲劳状态确实有一定科学依据,但并非所有考生都需要高压氧治疗。如果考生确实出现了缺氧、脑疲劳的症状,尤其是经普通吸氧不能缓解,才可以考虑进行高压氧治疗。(5月14日《北京青年报》)

对于高压氧治疗,我们须明白两点:首先,孩子出现了脑缺氧、脑疲劳,经过普通吸氧仍无法缓解,经过医生评估之后,方能进行高压氧治疗。其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孩子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想靠高压氧治疗提高分数,就是一厢情愿。

至于商家宣传的“很多考生提高了成绩”,我们不必认真也不必当真,毕竟,这个没有严肃的源头,数据也未必具有代表性,极有可能是营销噱头。事实上,医学领域的专家也明确表示:所谓的高压吸氧帮助提高分数,目前尚无严谨证据支撑,家长不应迷信高压吸氧治疗。

倘若孩子脑部并没有缺氧,但家长坚持居家增氧,或者参加商业的高压氧治疗,其实是在人为制造压力。与其迷信高压氧治疗,不如为孩子释放考试的压力,不让孩子信心“缺氧”。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劳逸结合,适度地进行体育锻炼,想方设法为孩子减压,而不要把教育焦虑传递给孩子,更何况,“高压氧治疗提分”还是一个伪命题。

儿童智能手表

回归安全初心

□何 勇

手表“碰一碰”,就可以加好友,随后就可以通过电话手表聊天,还能分享“朋友圈”、打游戏,孩子的时间很快就被占据了。如今的智能电话手表,除了可以打电话、定位,还有许多可下载的社交、娱乐功能,已经和智能手机没多大的区别了。(5月14日《华商报》)

儿童智能手表的智能功能丰富繁杂,很容易诱导孩子沉迷其中,过度使用既耽误学习,又影响视力。更严重的是,某些功能对孩子的安全构成不小的潜在威胁,严重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从这几年一些家长的投诉来看,儿童智能手表免密扣费、诱导消费等问题比较严重,内置游戏血腥暴力、少儿不宜等内容“悄然混入”的问题日益突出。有的儿童智能手表上的App可以获取孩子的个人敏感信息,俨然成了一部“行走的偷窥神器”。

安全是基石,任何时候都需要守护好,儿童智能手表亟待回归保障孩子安全的初心,这需要政府、厂商、社会、学校和家庭合力共治,还孩子们一个清朗安全的成长环境。

要不断提高儿童智能手表安全标准,规范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遏制厂商增加儿童智能手表功能的冲动。同时,加大对儿童智能手表的抽检力度,及时将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从市场上清扫出去,从源头上守住安全性。厂商在功能开发和商业变现上要自我克制,要对繁杂的功能进行“瘦身”,去除社交、购物、游戏、在线视频等与安全无关的功能。

学校也应当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导,特别是禁止智能手表入校园,在校外则要积极引导孩子科学、正确、合理地使用智能设备,要把儿童智能手表当成学习生活的辅助工具。

人肉占车位

不能止于谴责

□木须虫

近日,成都双流某购物中心发生一起“人肉占车位”纠纷,双方从互相吐口水升级为肢体冲突。据当事者刘女士称,“人肉占车位”的一方率先出手,打了她一耳光。目前,成都市公安局双流分局蛟龙港派出所已介入调查此事。(5月14日 澎湃新闻)

商场等公共停车场中的停车位,其使用主体为机动车。公共停车位的使用顺序如无特殊规定,应秉持车辆先到先得、有序停放的原则。车辆尚未到达的情况下,提前以人身抢占车位,并在他人车辆到达后拒不让位,这种不当行为及类似不良风气应予以谴责和批评。

当然,对于“人肉占车位”,不能只是止于道德的谴责。在车位日益紧张的今天,车位管理宜从约定俗成的“隐规则”上升到“显规则”,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秩序。如,禁止“人肉占车位”,明确车位“车先来先占”的轮序原则;停车场要标示提醒,在管理中发现“人肉占车位”时有权劝解和制止。商场、医院等公共停车场管理者,对于“人肉占车位”诱发纠纷的,对其车辆有权在其管理的停车场给予“禁入”的处理,对“人肉占车位”的不良风气要给予有形的约束。

其实,“人肉占车位”很大程度是城市停车难催生出的焦虑情绪,城市要在大力缓解停车难上下功夫。要千方百计增加车位的保有量,缓解供需矛盾;要完善停车管理,促进智能化、科学化,立足于提高车位使用效率,采取车位共享、车位信息实时分享等措施,更精准调节车位使用。此外,要多鼓励公交出行、打车出行,缓解出行扎堆带来的停车“潮汐”现象。

本版诚挚欢迎读者来稿,来稿邮箱为:[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