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泉州晚報

高壓氧療提分?

宜給孩子釋壓

□黃齊超

伴隨考試季的來臨,高壓氧治療再次被不少家長提及。爲了讓孩子隨時能接受高壓氧治療,有些家長不惜購置家用高壓氧艙。醫生解釋:用高壓氧治療改善考生的腦疲勞狀態確實有一定科學依據,但並非所有考生都需要高壓氧治療。如果考生確實出現了缺氧、腦疲勞的症狀,尤其是經普通吸氧不能緩解,纔可以考慮進行高壓氧治療。(5月14日《北京青年報》)

對於高壓氧治療,我們須明白兩點:首先,孩子出現了腦缺氧、腦疲勞,經過普通吸氧仍無法緩解,經過醫生評估之後,方能進行高壓氧治療。其次,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如果孩子沒有豐厚的知識儲備,想靠高壓氧治療提高分數,就是一廂情願。

至於商家宣傳的“很多考生提高了成績”,我們不必認真也不必當真,畢竟,這個沒有嚴肅的源頭,數據也未必具有代表性,極有可能是營銷噱頭。事實上,醫學領域的專家也明確表示:所謂的高壓吸氧幫助提高分數,目前尚無嚴謹證據支撐,家長不應迷信高壓吸氧治療。

倘若孩子腦部並沒有缺氧,但家長堅持居家增氧,或者參加商業的高壓氧治療,其實是在人爲製造壓力。與其迷信高壓氧治療,不如爲孩子釋放考試的壓力,不讓孩子信心“缺氧”。作爲家長,我們要做的是創設輕鬆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勞逸結合,適度地進行體育鍛煉,想方設法爲孩子減壓,而不要把教育焦慮傳遞給孩子,更何況,“高壓氧治療提分”還是一個僞命題。

兒童智能手錶

迴歸安全初心

□何 勇

手錶“碰一碰”,就可以加好友,隨後就可以通過電話手錶聊天,還能分享“朋友圈”、打遊戲,孩子的時間很快就被佔據了。如今的智能電話手錶,除了可以打電話、定位,還有許多可下載的社交、娛樂功能,已經和智能手機沒多大的區別了。(5月14日《華商報》)

兒童智能手錶的智能功能豐富繁雜,很容易誘導孩子沉迷其中,過度使用既耽誤學習,又影響視力。更嚴重的是,某些功能對孩子的安全構成不小的潛在威脅,嚴重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從這幾年一些家長的投訴來看,兒童智能手錶免密扣費、誘導消費等問題比較嚴重,內置遊戲血腥暴力、少兒不宜等內容“悄然混入”的問題日益突出。有的兒童智能手錶上的App可以獲取孩子的個人敏感信息,儼然成了一部“行走的偷窺神器”。

安全是基石,任何時候都需要守護好,兒童智能手錶亟待迴歸保障孩子安全的初心,這需要政府、廠商、社會、學校和家庭合力共治,還孩子們一個清朗安全的成長環境。

要不斷提高兒童智能手錶安全標準,規範兒童智能手錶的功能,遏制廠商增加兒童智能手錶功能的衝動。同時,加大對兒童智能手錶的抽檢力度,及時將不符合標準的產品從市場上清掃出去,從源頭上守住安全性。廠商在功能開發和商業變現上要自我剋制,要對繁雜的功能進行“瘦身”,去除社交、購物、遊戲、在線視頻等與安全無關的功能。

學校也應當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宣導,特別是禁止智能手錶入校園,在校外則要積極引導孩子科學、正確、合理地使用智能設備,要把兒童智能手錶當成學習生活的輔助工具。

人肉佔車位

不能止於譴責

□木須蟲

近日,成都雙流某購物中心發生一起“人肉佔車位”糾紛,雙方從互相吐口水升級爲肢體衝突。據當事者劉女士稱,“人肉佔車位”的一方率先出手,打了她一耳光。目前,成都市公安局雙流分局蛟龍港派出所已介入調查此事。(5月14日 澎湃新聞)

商場等公共停車場中的停車位,其使用主體爲機動車。公共停車位的使用順序如無特殊規定,應秉持車輛先到先得、有序停放的原則。車輛尚未到達的情況下,提前以人身搶佔車位,並在他人車輛到達後拒不讓位,這種不當行爲及類似不良風氣應予以譴責和批評。

當然,對於“人肉佔車位”,不能只是止於道德的譴責。在車位日益緊張的今天,車位管理宜從約定俗成的“隱規則”上升到“顯規則”,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秩序。如,禁止“人肉佔車位”,明確車位“車先來先佔”的輪序原則;停車場要標示提醒,在管理中發現“人肉佔車位”時有權勸解和制止。商場、醫院等公共停車場管理者,對於“人肉佔車位”誘發糾紛的,對其車輛有權在其管理的停車場給予“禁入”的處理,對“人肉佔車位”的不良風氣要給予有形的約束。

其實,“人肉佔車位”很大程度是城市停車難催生出的焦慮情緒,城市要在大力緩解停車難上下功夫。要千方百計增加車位的保有量,緩解供需矛盾;要完善停車管理,促進智能化、科學化,立足於提高車位使用效率,採取車位共享、車位信息實時分享等措施,更精準調節車位使用。此外,要多鼓勵公交出行、打車出行,緩解出行扎堆帶來的停車“潮汐”現象。

本版誠摯歡迎讀者來稿,來稿郵箱爲:[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