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家家機織聲,戶戶忙手鉤”的傳統編織到“中國江北最大的毛衫加工基地”,再到全成型電腦橫機數量超過1500臺的“中國一線成衣毛衫智造基地”,從“大”到“智”,海陽毛衫產業已在風風雨雨中走過50餘年。

面對紡織行業國內外市場發生的深刻變化,海陽堅持與時俱進,加快整個產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步伐,以一根細紗線“織”出百億大產業。

設備更新技術向“綠”紡織行業煥新顏

近日,在煙臺亞琦紡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琦)展廳,絢麗多彩、琳琅滿目的針織物按色系依次排列擺放,涵蓋了男女童裝等各年齡段、風格與尺碼,兼顧實用性與審美性。

“2017年我們設立了上海研發中心,結合最新的時尚元素、流行趨勢以及客戶需求,每年會出500多個新款。”亞琦總經理車延峯說,今年1月11日引力一號火箭發射時,公司生產的純羊毛圍巾還作爲特色城市伴手禮送給嘉賓,得到不少外地遊客的喜愛。

近幾年,消費者的服裝需求向品質感進階,更看重面料質感和剪裁精緻等細節,而無縫針織衣物不受縫合線對針織品彈性的束縛,集舒適、時尚於一身,頗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在亞琦無縫服裝展廳,工作人員王雅亭拿起一件毛衫介紹說,服裝行業對原料的加工損耗、對能源的需求以及產品的包裝運輸等都會消耗自然資源,產生碳排放,造成污染。“無縫工藝可以做到一件衣物需要一克紗線就用一克紗線,更符合節能環保理念。在消費升級趨勢下,手感柔軟、彈性優良、平滑耐穿的服裝逐漸成爲市場新寵。”

一件衣服如何實現無縫編織,一線成衣?在英倫智能織造工廠可以找到答案。

140臺世界先進的日本島精全成型電腦橫機正在自動運轉,只有幾名工人在巡視維護。只見針頭穿着絲線快速來回,編製成型的毛衣從機器口緩緩滑出。從極細的羊絨、羊毛,到較粗的麻料,各種材質的線料都能在全成型電腦橫機上自由馳騁。運用“一線成衣”技術,輸入編寫程序,一臺機器“喫進”毛線一小時後,一件普通款式的針織成衣便可以被“3D打印”出來。

“個性化定製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車延峯說,在服裝行業中,個性化定製可以通過智能製造技術實現高效定製生產。“智能化生產線改造可節省人工50%以上,產能提高60%,達到每月12.5萬件的生產水平。”

創新舉措政企發力特色產業集羣迎來新機遇

“比往年早些,今年4月份開始,海陽毛衫產業就進入忙季,我們一直在加班加點趕製出口歐美成衣訂單。”時值5月,亞琦業務部孫嘉瑋正忙着與客戶溝通對接樣衣尺寸表。

不僅是亞琦,在海陽各毛衫廠,都是一片忙碌景象,走進舒雅服飾的加工生產車間,實時更新的看板,忙而不亂的身影,工人們正加緊趕製各類訂單產品。“一些客戶追加的訂單催得急,工人們兩班倒,我們得抓緊完成工期。”舒雅負責人劉建良說。

企業的忙碌,毛衫的創收,得益於海陽政府的不斷努力。近年來,立足針織毛衫產業實際,海陽創造性開展產業轉型工作。海陽市委、市政府先後出臺了十餘個專項扶持政策,“點線面”協同發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據悉,海陽市政府牽頭註冊“海陽毛衫”集體商標,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引導和鼓勵企業參與設計,慈星一線成型研究院、傑瑞紡織設計研發中心、毛衫產業創新園、毛衫大廈等一批高質量設計研發中心和公共服務平臺紛紛湧現。海陽毛衫企業累計註冊服裝類商標150餘個,其中,“千力經緯”“申士”“新雨”榮獲“山東省著名商標”稱號,爲毛衫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同時,海陽市大力實施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和品牌戰略,定期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外展會,集中推介“海陽毛衫”。2023年,海陽共計組織100餘家企業參加中國國際針織(春夏)博覽會、第五屆中國童裝產業博覽會、日本大阪AFF服裝展等不同類型的展會和交易會,引導企業奮力拓展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傳統產業向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目標轉型升級,離不開青年人才匯聚而成的動能。“在人才培育方面我們更加註重對本土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海陽市工信局副局長於濤說。

經過一路爬坡過坎,如今毛衫產業形勢如何?

“圍繞‘數字賦能’‘智能製造’等方式,海陽毛衫在資源整合、產品培育,改革改制和創新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于濤表示。如今,海陽擁有針織毛衫企業450餘家、個體加工戶5000餘家,從業人員12萬餘人,年加工毛衫4.5億件以上,年銷售收入超180億元,先後被授予“中國毛衫名城”“最具品牌價值產業集羣”“首批山東省輕工紡織行業數字‘三品’示範縣”等稱號。

轉型任重道遠,2024年,海陽將全方位提升海陽毛衫知名度和美譽度,以政府名義設立“海陽印象·海陽毛衫”營銷平臺,積極探索產業鏈集成創新的新模式,在產業招商方面實現新突破,全面提升海陽毛衫產業的整體影響力、品牌競爭力和國際話語權。

(通訊員姜祥徐盛世林紅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