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開封5月17日電 (韓章 雲李悅)“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這首民謠在河南開封廣爲流傳。古都開封地處黃河之濱,千百年來,這座古城興也黃河、衰也黃河,多次在黃河水患中坍圮又重生。近年來,隨着考古工作的推進,開封“地上城一座,地下城幾層?”的謎題正在被一一揭開。

5月16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物探源集中採訪團一行走進古都開封,探訪這座古城層層疊壓的前世今生。

圖爲遊客參觀開封古馬道遺址博物館。韓章雲攝

在古馬道遺址博物館,裸眼3D動畫將城牆樓閣、黃河水患影像投射在遺址立面和古蹟地面,置身其中的遊人仿若穿越一般。

2000年5月,在開封大梁門城樓北側一段城牆地下,考古人員發現一層保存較爲完好的早期古馬道遺址。馬道,即古代行人和車馬登上城牆的斜坡通道。通過發掘,發現了埋藏深度和時代早晚各不相同的三層古馬道。

據講解人員介紹,現今露天保留的清代城牆馬道爲第一層馬道,即清道光年間(1842年)所建,至今仍供行人登上開封古城牆。其下疊壓的第二層馬道,始建於1840年,建成一年後開封遭遇特大洪水圍城,毀於一旦。最下面的第三層古馬道始建於清乾隆年間(1739年),使用年限近百年。

遊人暢遊開封古城牆。韓章雲攝

如果說古馬道遺址讓世人窺見了開封“城摞城”“牆摞牆”“馬道摞馬道”的歷史一角,那麼,州橋及汴河遺址的發現,則將這座古城層層疊壓的歷史切開一個剖面。

歷史資料顯示,州橋是北宋東京城御街與大運河交叉點上的標誌性建築。始建於唐代,至明末被黃河氾濫後的泥沙淤埋。自2018年至2022年,考古工作者對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開展了持續性的考古發掘工作,取得重大考古發現。

據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王三營介紹,在州橋及汴河遺址考古中發現了唐宋時期的汴河南北兩側堤岸、唐宋至明清時期的汴河河道以及明代州橋等重要遺蹟。

其中,宋代堤岸石壁上雕鐫有海馬、瑞獸、鶴禽、祥雲浮雕紋飾,紋飾通高約3.3米,總長約30米,構成巨幅長卷。宋代河道堆積中發現疑似沉船的遺存,元代河道堆積中保留有狹河木樁。

圖爲開封州橋遺址。韓章雲攝

“根據考古發掘結果並參考文獻資料推測:宋代州橋爲柱樑平橋,橋下密排石柱,橋現已不存;現存州橋爲明代早期修建,是在宋代州橋橋基基礎上建造的單孔磚券石板(拱)橋。”王三營補充道,在明代州橋橋面與河道中還發現明代晚期金龍四大王廟遺存,推測與河神祭祀有關,是重要的運河文化遺產。

資料顯示,開封地處黃河“豆腐腰”最脆弱位置,歷史上曾6次被黃河水淹沒毀城,州橋也於明末因黃河水患被淤埋於地下。而考古發掘,讓州橋遺址重現,透過歷史的霧靄,人們亦能遙想當年“州橋明月,汴水秋聲”的美景。

王三營表示,如今的開封城下,自下而上依次埋藏着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東京城、金汴京城、明開封及清開封6座古城。州橋遺址的發掘,反映了不同時期“橋摞橋”“路摞路”形態,是開封形成立體疊壓型城市“城摞城”奇觀的真實再現。(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