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稻香村、張小泉……這些中國老字號,承載着歷史沉澱與文化傳承,它們不僅僅是一個商業品牌,更是一段段傳奇故事的講述者。在中國,老字號象徵着品質、信譽和歷史,它們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凝聚了無數人的記憶與情感。從繁華的商業街到幽靜的古巷,從熙熙攘攘的市集到靜謐的茶館,老字號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爲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但當前,不少老字號企業在企業治理能力、產品更新換代等方面都面臨挑戰,再加上各類網紅產品的出現,老字號品牌的市場生存空間得到進一步的擠壓,振興老字號勢在必行。

如何振興?資本的力量是十分關鍵的一點,通過資本的賦能可以幫助老字號提升產品研發能力,擴大其銷售渠道,最終使老字號重新煥發新的生命力。

前不久,老字號創新發展工作座談會在上海舉行,根據參會媒體的報道,“全國老字號產業投資基金”有望在近期設立。

根據進一步的透露,該基金將主要投向有品牌影響力的成長期或成熟期優質企業、老字號及關聯企業、老字號賦能平臺,重點關注農牧食品、調味品、餐飲連鎖、中醫藥等大消費相關行業。

在此之前,已有不少老字號企業,比如雲南白藥、片仔癀、白雲山、東阿阿膠等老字號品牌跨國IPO的大門,相信隨着該只基金的明確成立,相信不久後的將來,創投圈將更多地湧現一批老字號企業。

01 借鑑成功經驗,全國老字號產業基金即將問世

據瞭解,這隻全國老字號產業投資基金將以併購重組及股權直投爲主,引導頭部老字號進行產業整合,形成聚力並實現品牌突圍。而在此之前就已經成立的我國第一隻老字號產業基金—江蘇老字號產業基金將爲新基金的建立提供寶貴的經驗。

據瞭解,在商務部支持下,以江蘇老字號產業投資基金創新實踐經驗爲基礎,主導設立了“老字號協同創新中心(金融支持)”,以更好地借鑑江蘇經驗,最終輻射至全國。

2021年3月5日,江蘇老字號產業投資基金成立儀式由江蘇省財政廳、江蘇省商務廳和無錫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據介紹,江蘇老字號產業投資基金由江蘇省政府投資基金聯合無錫市、梁溪區國有企業以及省頭部老字號企業共同成立,總規模10億元。基金的成立旨在支持江蘇省老字號企業及具有品牌價值的優質企業轉型升級,促進老字號改革創新發展,進一步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商業文化。

江蘇省擁有豐富的老字號資源,擁有省級以上老字號企業272家,其中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企業共96家,佔全國的8.5%,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老字號近100家,上市企業6家,包含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這也是爲何首隻老字號基金落足在江蘇的主要原因。

之後,這隻江蘇老字號產業投資基金的首筆1000萬元投資近日在無錫市落地,獲得這筆融資的是該市老字號廚具品牌—王源吉,而這也是王源吉的首次公司融資。

這個品牌名字可能很多人會感到陌生,王源吉是一個最早始於明代崇禎年間的鐵鍋品牌,擁有400多年傳承歷史,是無錫冶煉業的代表品牌。接受投資的前幾年,“王源吉”正在積極謀求轉型,目標從一家以手工作坊轉型爲一個以品牌爲核心、線上+線下、海外+國內齊發力的“老字號”特色品牌企業。而也正是這一轉型的決心吸引到了江蘇老字號產業基金的投資。據瞭解,伴隨該筆1000萬基金注資的順利完成,王源吉這家老字號鐵鍋將被進一步納入京東等新零售體系,還將參與到老字號創新發展大會中。

王源吉是江蘇老字號投資基金的第一筆投資,在這之後還有像黃氏草堂、無錫惠山泥人、老鳳祥、衛崗乳業等諸多老字號品牌。在基金的推動下,江蘇近300家老字號企業各顯身手,積極破圈、跨界,正在實現逆局勢增長。

通過3年時間的檢驗,江蘇老字號產業投資基金交付出了一份良好的答卷,其中的諸多經驗均可以被近期有望設立的新老字號基金採納。

根據江蘇老字號產業投資基金負責人楊東昇介紹,基金針對不同階段老字號企業對症下藥。小型老字號以保護傳承、挽救經營爲主,中型老字號以促進品牌創新、加強品牌傳播爲主,大型老字號以優化資源結構、引導品牌國際化爲主。已上市老字號企業以推動企業實現資源整合併發揮龍頭優勢,爲產業鏈內中小規模老字號企業協同賦能……

根據會上的消息,爲了擴大基金的影響力,江蘇老字號產業投資基金執行事務合夥人中新泓創已經向主管部門報告基金工作總結及設立“全國老字號產業投資基金”計劃。

目前已與建信信託簽署合作意向,雙方優勢互補共同推進“全國老字號產業投資基金”設立工作,並與中投、中保投資、交通銀行、湘財基金等專業機構及老字號龍頭企業開展業務合作。

同時,有望成立全國老字號產業投資基金將輻射至全國各地,與政府共同設立子基金的方式在北京、上海、江蘇、山東等各地進行當地老字號品牌的孵化任務。

可以預料到的是,當這隻基金成立後,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地傳統老字號破圈,迎來更好地發展。

02 老字號的故事很難講

在茅臺、同仁堂、片仔癀等成功老字號風光的另一面,不少老字號企業對接資本市場仍面臨諸多障礙。

現如今,中國有1128個老字號品牌,而這個數字相比新中國成立之初數量已經減少了近93%,中華老字號的故事還很難講。

根據一份老字號消費者報告,目前中華老字號核心消費的羣體中,10%以上的習慣性消費者正在慢慢流失。1128個老字號品牌中,消費者能夠主動想起來的品牌數量不足兩成,品牌認知嚴重斷層。最近一段時間,老字號“年輕化”一直被高頻提起,但是最終效果確實微乎其微。

全聚德,一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大家提起它第一想到的就是烤鴨。但是,如此家喻戶曉的品牌活的卻是十分艱難。全聚德披露的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全聚德的營收約爲7.19億元,同比下滑24.1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爲虧損2.78億元,虧損幅度同比擴大76.86%;基本每股虧損0.9元/股。全聚德在年報中警告稱,最近一年審計報告顯示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而這已經是全聚德連續第三年遭遇虧損,不禁讓人感慨百年老字號的落寞。回顧其此前財報數據,2021年,全聚德虧損約1.57億元;2020年虧損約爲2.62億元。

而全聚德只是一個縮影,成立於1956年的西安市飲食,也頻頻陷入虧損境地。2013年至2021年期間,5個年度的淨利潤爲負。旗下有超過10品牌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爲“中華老字號”,包括西安飯莊、老孫家飯莊、德髮長酒店、同盛祥飯莊、春發生飯店、西安烤鴨店、五一飯店等。有如此之多上了年紀的老字號品牌帶來的卻是長達幾年的連續虧損,實在是令人唏噓。

現如今,部分老字號落寞的問題足以引發深思。作爲中華傳統文化的象徵和載體,難道就這樣讓它們虧損下去,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2022年,山東省政府發佈關於促進老字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力爭培育形成一批老字號骨幹企業。2023年9月,北京市商務局等9部門關於印發《進一步促進北京老字號創新發展的行動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旨在促進老字號的創新發展;2024年4月,山西省商務廳等12個部門提出“關於促進老字號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旨在進一步挖掘山西省老字號潛力,加大該省老字號保護與支持力度,促進老字號創新發展。基本每一年,各地都會有擲地有聲的政策出現,助力老字號的發展。

這其中,通過資本的力量去助力,無疑是讓老字號破局發展的有效思路。所以,這隻全國老字號產業基金的設立對身陷囹圄之中的老字號們來說至關重要。

03 一批老字號正在迎來IPO的時刻

雖然,現在的局勢對於老字號來說還很緊張。IPO縮緊的背景下,像德州扒雞、廣泰和、八馬茶葉等之前衝刺IPO的老字號均已經宣佈終止IPO。但是,資本市場中還是有很多成功的老字號案例,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新老字號正有望衝擊IPO的大門。

就在全國老字號產業基金即將設立的前幾天,同仁堂官宣即將迎來第四個IPO。

這次衝擊IPO的企業名爲同人堂醫養集團。究其歷史,在2015年時,同仁堂成立了產融結合平臺與新領域培育平臺——北京同仁堂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佈局醫療養老大健康領域。隨着這一業務不斷擴大,2019年,同仁堂在原投資公司的基礎上深入整合了系內相關資源,同仁堂醫養集團由此誕生。

醫養集團的目標是通過發展醫療、養老、內購電商、培訓、膳食五大業務領域和先進的管理,打造中醫特色大健康生態圈。同時,醫養集團旗下醫療投資公司發行了醫療產業基金,開始進行中醫藥的併購業務。最近的一筆併購發生在今年的2月,醫養集團花費9100萬元完成了對老字號中醫萬承志堂子公司上海承志堂的股權收購。

如今,已經存在了4年之久的醫養集團走到了IPO的大門前,即將成爲百年老字號同仁堂旗下跑出的第四個IPO。在他之前,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國藥等同仁堂前輩均已完成上市,登陸資本市場。

同仁堂是老字號IPO大軍的一個縮影。不能否認,有些老字號難以適應當下市場節奏,在市場上節節敗退,但也有的老字號成功闖出了一番名堂。

同樣是今年,臘味老字號榮業食品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首次公開募股(IPO)申請,計劃納斯達克上市。榮業食品源自情緒年間,傳承歷經四代,主要產品以廣式臘味系列爲主,在我國臘肉產品市場份額中名列前茅。無獨有偶,年初始創於1907年,的中醫品牌宏濟堂進行IPO輔導備案,開始二戰IPO的旅程。同時,據瞭解宏濟堂還是我國首批中華老字號之一,曾經在新三板掛牌並謀求借殼上市。

2024年到現在剛過5個月,就已經連續有三家老字號企業傳出了即將IPO的消息。如果再往前看,400歲的剪刀、300歲的扒雞、100歲的糉子等老字號均已經完成了IPO大業,在資本的海洋裏大顯身手。一時之間,一大批老字號正活躍在創投圈裏。

張小泉剪刀,可以說是江浙地區家喻戶曉的老字號品牌。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崇禎的1628年。歷經清朝、民國到現在,張小泉剪刀在2006年成爲商務部審批的首批“中華老字號”。

此前在刀具界一直流傳着“南有張小泉,中有曹正興,北有王麻子”的傳說。而張小泉無疑是這三者之中目前發展最好的一個。2021年,張小泉登陸創業板,成爲A股市場上的“刀剪第一股”。靠着單價10元一把的剪刀撐起了50億的市值。

除此之外,還有存在103年的浙江糉子五芳齋、70年的廣東藥企粵萬年青、98年的杭州同春藥房……

根據梳理,目前存在A股市場裏的老字號上市公司已有50餘家,主要集中在白酒、中醫藥、餐飲、調味品等領域。市值超2萬億元的“龍頭”貴州茅臺自然不用多說;6年的時間市值從383.86億元飆升至4000億元的海天味業,表現也堪稱典範;片仔癀、雲南白藥等也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上市對於這些老字號來說並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資本市場從來不相信年紀。

最經典的案例就是狗不理。在2020年5月,在新三板掛牌的162歲的天津“狗不理”退市摘牌。被慈禧太后贊爲“食之長壽也”的狗不理包子最終卻變成“人不理”。此外,像全聚德、張小泉等老字號在上市之後的處境也都不容樂觀。張小泉在上市之後,股價一路暴跌,險些被納入需要整改的老字號品牌名單中去。而全聚德的業績也在逐年下滑中,甚至在前幾年引來了深交所的問詢函。還有4月曝光的太安堂鎖定退市消息。有500年曆史的老字號的中醫藥品牌,積澱深厚的祖傳祕方卻阻止不了其退市的結局……

資本終究只是助力,老字號雖有IP加持,但若要煥發青春,仍需自身的努力。擺在老字號面前的還有很遠的一條路要走。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融中財經”(ID:thecapital),作者:王濤,編輯:吾人,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