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福建龍巖市武平縣是“全國林改第一縣”。當地生態公益林經過嚴格保護後,興起了一項新興產業——林下種植紫靈芝。每年的3—5月是紫靈芝種植的時節,這兩天,當地農戶正在進行靈芝種植。

邊角料再利用 廢棄木材變身靈芝菌棒

這些靈芝菌棒在被加工製作之前只是一些木材的邊角料,這樣的邊角料大概400多元一噸,經過加工,搖身一變成爲靈芝菌棒,用來種植靈芝,產值可以達到6000元—8000元。一塊邊角料是怎麼變廢爲寶的?先將木材鋸成約30釐米長的小段裝袋密封,經過30多小時的殺毒滅菌後進行接種,再在黑暗的環境中進行3個多月的發菌培育,直到菌絲長滿菌袋。

靈芝種植有講究 森林成“生態銀行”

有了菌棒該怎麼種植靈芝?種靈芝前,需要在山地上挖種植坑,這樣的小坑大概40釐米深,每隔半米左右挖一個。接下來要先在坑裏撒一些石灰,既能給土壤消毒,還能防蟲害,並且不會給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之後要把菌棒薄膜摘掉,45度角斜着放進種植坑,然後進行覆土種植,最後再留碗口大小的開口使菌棒接觸空氣。

將菌棒種下後,還需要將靈芝保護起來。漫山遍野立着的一個個拱形小棚子就是靈芝的“保護罩”,在覆土種植後,工人們會搭建起小拱棚,將菌棒口包裹在內,可以有效防澇、防旱、防蟲,還能提高棚內的二氧化碳濃度,讓生長出來的靈芝品質更高。菌棒種下後,到7月就可以對第一撥靈芝進行採收,到10月第二撥靈芝就已經長成。在森林中種出的紫靈芝質地堅硬、形態飽滿。

小靈芝大產業 人均效益顯著增長

目前,武平縣林下種植紫靈芝總面積超4萬畝,預計年產量達500噸,已成爲全國最大的紫靈芝生產基地。當地也形成了從靈芝栽培到產品加工的完整產業鏈,生產出一系列包括靈芝孢子粉、靈芝茶飲、靈芝切片等靈芝深加工製品。全縣從事靈芝種植相關人員超4000人,2023年實現人均年增收4萬多元。

生態林變“聚寶盆” 林下經濟顯成效

三明市尤溪縣近年來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

這兩天,在福建三明市尤溪縣西華村的靈芝種植基地,林農們正在進行種植管護。這批靈芝是2023年底種植的,目前正在生長階段,需要及時進行驅蟲等防護工作,保障年底的豐收。

近年來,當地因地制宜,依託林地資源優勢,鼓勵村民發展林下經濟,不僅免除村民的集體林地租金,還大力支持村民發展林菌、林藥等種植項目。開始,林戶家庭經營的林地因分散零碎,林農申請林權抵押貸款十分困難。相關部門經過調研,於2023年推出了“銀行+合作社+林農”的模式,最高能爲林農授信1000萬元,解決林農發展的“啓動資金”問題。

資金問題解決了,林農種植的積極性更高了。據瞭解,2023年,尤溪縣新增林下經濟經營面積6000畝,累計完成經營面積超58萬畝,產值達20.18億元。

25年耕耘不輟 荒山變農場

近年來,靠山喫山的福建人,科學利用林地資源發展林下經濟。把山變綠、把土養肥,森林也可以變成糧庫。

今年61歲的馬雪梅年輕時與丈夫在福建福州打工。1999年,長汀縣爲了治理水土流失,當地政府給予政策支持,鼓勵百姓承包荒山,發展生態農業,馬雪梅看到機會開始上山種樹。

馬雪梅所在的長汀縣濯田鎮曾經是水土流失區,當年山上紅土裸露、佈滿砂礫。2000年的春天,一場雨把她種的樹苗全部沖走了。面對困難,馬雪梅不服輸,去縣裏尋求技術支持。農業專家告訴馬雪梅,要想把樹種活,還是得先治理水土流失的問題。

後來的10年中,長汀縣通過大規模植樹種草覆蓋荒山,實施水利工程建設涵養水源,實行“誰種誰有、誰治理誰受益”政策,極大調動了羣衆植樹種草的積極性。

經過大家一起努力,2010年開始,這座荒山出現了轉機,山上種的馬尾松、沙棘草和板栗樹逐漸變得茂密。此後的幾年中,馬雪梅不僅積累到了種樹的經驗,還研究起了林下經濟。

養河田雞,辦起了豬場,漸漸地原來的荒山變成鬱鬱蔥蔥的森林,森林成了河田雞自在生長的樂園。

馬雪梅介紹,養殖還要考慮環保,必須達標排放。2017年,她建起了佔地1300平方米的新豬場,豬糞實行乾溼分離,乾的經過發酵直接做肥料,溼的經過沼氣池後進入環保池,最後用來澆灌果樹。

如今,馬雪梅的果園已經發展到600多畝。一個“豬、沼、雞、果”的生態產業初具規模,馬雪梅用25年的生動實踐證明了荒山可以變成青山,森林也可以變成糧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