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聯社

財聯社5月17日訊(記者 閆軍)一個指數有多少隻ETF跟蹤比較合適?富國正在發行中的滬深300ETF引發業內的思考。

首先,ETF整體規模與指數容量相關,當前市場已經有22只滬跟蹤深300指數的ETF,四巨頭規模合計達5500億元,爲何還要發行滬深300ETF?

其次,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滬深300ETF等寬基ETF一直“國家隊”買入標的,富國是不是也瞅準了大資金?

第三個問題接踵而至:富國爲什麼認爲自己能夠在這個品類上分得一杯羹?

4只滬深300ETF規模合計5500億元

相信不論是機構,還是投資者,看到現在有新的滬深300ETF發行,第一個反應是:不理解。

當前市場上已經有22只滬深300ETF,ETF數量上僅次於中證500指數,後者有26只ETF跟蹤。不過從規模上,滬深300整體ETF規模全市場最大,截至今年5月16日,全市場滬深300ETF規模約爲5748億元。

在滬深300ETF版圖格局裏,已經有了華泰柏瑞滬深300ETF這隻規模超過2000億元的巨無霸,還有易方達滬深300ETF和嘉實滬深30ETF兩隻超千億悍將佔據第二梯隊,華夏滬深300ETF目前已有996億元,也正在虎視眈眈跨越千億門檻。

上述4只領頭羊合計規模超過5500億,在整個滬深300ETF規模中佔比近96%,剩餘18只則僅佔比約4%。

顯然,滬深300ETF是一個被瓜分的市場。在當前的時間節點發行滬深300ETF,能賣得好嗎?能做大嗎?有業內人士借用那英老師那句話一樣:這很難評,就祝他好運吧。

也瞅準了“國家隊”的大資金?

對於在競爭充分的賽道里佈局ETF,富國給出了理由:一是大資金青睞;二是容量最夠大。

滬深300指數的成分股數量只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不到6%,但是成分股合計市值佔A股市場總市值的67%。與此同時,滬深300指數在分紅方面的表現也相對不錯,2023年指數股息率達到3.16%,現金分紅總額達1.2萬億元。

滬深300指數成分股聚焦A股核心資產,大盤藍籌屬性突出。指數成分股平均市值約1709.61億元,前十大重倉股分別爲貴州茅臺、寧德時代、中國平安、招商銀行、美的集團、五糧液、紫金礦業、長江電力、興業銀行、恆瑞醫藥,合計佔比22.16%。這些公司均爲各行業的龍頭企業,盈利穩定,抗週期能力強。隨着新興產業持續發展,核心資產有望進一步發揮規模效應,未來長期增長動能或更顯著。

近期A股持續反彈,抄底資金蜂擁進入滬深300等寬基ETF。Wind數據顯示,ETF份額年內增加1334.76億份,其中跟蹤滬深300指數的相關ETF份額大增1054.69億份,較年初增長97.68%。也就是說,僅4個月的時間,跟蹤滬深300的相關ETF份額接近翻倍。

滬深300指數的成分股是公募基金和北向資金的持倉“主力”。截至2023年底,公募基金對滬深300成分股的持倉市值佔公募A股持倉的53.65%,北向資金對滬深300指數成分股的持倉市值佔北向A股持倉的73.64%,均遠高於滬深300成分股在A股的流通市值佔比。

在業內看來,大廠發力佈下滬深300ETF這樣一粒種子,在大資金的帶動之下,很有可能就長成參天大樹。

容量方面,富國基金認爲,滬深300ETF對標美國標普500ETF,當前跟蹤A股滬深300的ETF規模爲5748億元,而跟蹤美股標普500的ETF規模達到8932億美元。滬深300ETF的空間較大。

如何分得一杯羹?

對於新發基金而言,最大的挑戰還是要說服投資者,爲何不選擇流動性充沛的華泰柏瑞、易方達、嘉實旗下的滬深300ETF產品,而是選擇這隻新發產品。

富國基金選擇了低費率的打法。這一點,易方達已經用實踐驗證過:降費,這種打法簡單粗暴,但是有效。

從發行資料來看,富國滬深300ETF管理費率爲0.15%,託管費率爲0.05%。這一費率跟蹤滬深300指數相關ETF中最低的一檔,不過另有6家存量滬深300ETF同屬這一檔。

從富國此次佈局上來看,頭部公司正在ETF上查缺補漏。有實力的公司在寬基上佈局趨勢就是大而全,歸根結底,ETF是需要財力支持的。有數據顯示,當前市場上有54家基金公司旗下有ETF產品,其中52家有非貨ETF,這個數量不及市場上有公募基金牌照的資管機構的三分之一。

此外,業內還有一個觀點,在缺少做空工具的A股市場,滬深300ETF可以當作是中證1000ETF的對沖工具。富國似乎也是這樣考慮的,此次擬任的基金經理金澤宇,已經管理了富國中證1000ETF、中證2000ETF和創業板中盤200ETF等產品。

富國基金旗下已形成完備的量化產品線,涵蓋了ETF與指數基金、指數增強、絕對收益量化在內的多個領域,其中ETF產品線覆蓋了核心寬基ETF、龍頭系列ETF、行業主題ETF、商品ETF以及Smart Beta策略ETF等方向,旨在爲不同類型的投資者提供多樣化、多策略、全譜系的產品。

回到了ETF大廠華夏基金提出的問題,當前ETF是紅海,還是藍海?或許對於頭部公司而言,廝殺還在上半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