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17日電 題:覃異之之女覃珊:願以黃埔之光,照亮兩岸和平統一的路

中新網記者 郎佳慧 遲瀚宇 呂楊

“軍人作風,要求進步”,這是覃珊對父親——抗日將領覃異之的印象。1924年,年僅17歲的覃異之看到報紙刊登着黃埔軍校創辦的消息,懷抱救國之心的他毅然從廣西奔赴廣州投考。然而,他的求學之路卻幾經波折。“當時,我父親的叔叔帶他一起去廣州追隨孫中山,認爲這是真正的革命。他們到廣州的時候,黃埔軍校第一期已經開學了,沒趕上。”

黃埔軍校二期生覃異之之女覃珊翻閱黃埔軍校史圖冊 記者呂楊攝

於是,覃異之叔叔選擇投奔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覃異之則進入桂軍軍官學校。然而,創辦桂軍軍官學校的劉震寰叛變革命,覃異之便與該校的部分學生一道轉入黃埔軍校。覃異之被編入黃埔軍校二期炮兵科,李濟深是他的老師。

入學後,覃異之加入共產黨在黃埔軍校成立的青年軍人聯合會,開始接觸共產主義思想。1925年,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開始。由於部隊需要去廣東一些農村地區宣傳,懂方言的覃異之便加入了宣傳隊,這也成爲他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契機。“在偏遠的地方,父親正跟當地的老百姓宣傳東征政策的時候有幾聲槍響,有人就坐不住了。我父親就判斷,這個槍聲的距離還有很遠。我們把這個講完,然後再撤離。當時父親其實才十八九歲,但是特別沉着處理事情的態度,引起了當時帶他們東征的老師,也就是共產黨員傅維玉的重視。”第二次東征回來後,覃異之在廣東農村的一個農民房間裏,祕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黃埔軍校二期生覃異之之女覃珊整理老物件 遲瀚宇 攝

覃珊回憶道,爲了更方便地開展工作,父親一直以中共祕密黨員的身份留在黃埔軍校。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父親率領部隊先後參與臺兒莊戰役、第一次長沙會戰等多場重要戰役,屢屢給予日軍重創。“我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是在廣州的黃埔軍校展覽館。”覃珊看着照片陷入回憶。

“第一次長沙會戰時,父親任195師師長指揮草鞋嶺殲滅戰。父親有位部下叫史恩華,是黃埔八期生。那時,史恩華已執行完掩護任務。父親通知他撤退時,卻被告知已經撤不下來了。父親提出,萬不得已時派火力掩護他後撤。史恩華遲疑了一會兒說,‘人沒有萬不得已的時候。師長,來生再見。’”談起這段往事,覃珊不忍紅了眼眶。她說,這件事在父親心中一直念念不忘,每當有記者來採訪時,他總是講史恩華營長的故事,然後老淚縱橫。

受制於當時的歷史環境,覃異之無法回到黨組織,但他心中仍贊成共產黨主張,並在工作中利用職務之便,解救了不少共產黨員和民主人士,爲南京和平解放作出貢獻。

隨着國民黨部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覃異之從南京撤到上海。後因不想隨蔣介石去臺灣,覃異之又輾轉撤往香港。1949年8月,覃異之等44名國民黨軍政人員在報紙上通電起義,脫離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爲建設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而努力。

黃埔軍校二期生覃異之之女覃珊展示父親的老照片 遲瀚宇 攝

晚年,覃異之擔任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等職,爲兩岸交流交往辛勤奔走。在覃珊心中,父親始終將振興中華看作畢生奮鬥的使命,而他與萬千黃埔人的精神也將激勵更多黃埔後人,爲推進祖國統一貢獻力量。

覃珊說,對兩岸而言,抗戰的歷史,黃埔的歷史是共同的記憶。百年黃埔精神是一道光,黃埔後代都是循光而行。“我們兩岸的黃埔後人在交往中有一個共識,就是用黃埔文化之光,照亮兩岸和平統一之路。”(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