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个就是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秦朝,开创了华夏的封建时代,自此延续了两千多年,是华夏古代的主基调。而另一个则是发生在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了清朝的闭关锁国,看见了在厚重国门后的怯懦清朝人,从此开启了华夏的悲惨近代史。

华夏的近代史主要是由外国对华夏的攻击和华夏军民的反抗组成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让西方势力顺利的渗透入华夏,特别是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对华夏的经济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华夏农民因为西方输入的大量廉价棉布而失去了赖以谋生的手段,因此破产失去自己的土地,成为流民。

流民一直是华夏古代的一个大问题,这些流民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经常会聚集起来寻衅滋事,危害社会治安,更有甚者还会揭竿而起,开展农民运动。

原本清朝就已经步入封建王朝的晚期,鸦片战争更是雪上加霜,在本就不和平的华夏大地上加了一把火。战乱天灾给在这片土地上辛辛苦苦劳作的人们带来了苦难,很快,历史又开始了他的轮回。

洪秀全是一个落魄的科举落榜生,考试多年终究还是没有成就,只能灰溜溜的回到故乡。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么他可能只会回家当一个先生,教小孩子蒙学读书,然后娶妻生子,度过平凡的一生。

但是在他回家的路上,他病倒了,病的非常重,甚至眼前都出现了幻象。这个时候,他身边没有别人,只有一本传教士送的《圣经》。

就像在无人岛中得疟疾的鲁滨逊一样,洪秀全之后读圣经来缓解自己的痛苦,他在自己的梦境中看见了上帝,他成为了耶,稣的弟弟,上帝的二儿子。痊愈的洪秀全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落魄秀才,他的精神在升华了,他为了他的信仰,将会做出一件大事。

太平天国运动很快就在这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掀起了大浪,迅速席卷了清朝的南方地区,占据长江中上游区域及部分下游区域,这几乎是清朝的三分之一了。天下大惊,一副末世气象,清朝朝廷疯狂组织军队进攻太平天国,对于他们来说,内忧永远大于外患,所谓太平天国就是“心腹大患”,而外国列强只是“肢体之患”。

对太平天国军攻击的都是清朝的名臣,他们的名字肯定每个人都知道。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和他们的各路兵马对太平天国发动了全力进攻,清朝朝廷甚至向外国求援,求得了英国人的军队“常胜军”。

但是太平天国军在这种条件下居然还能生存,数次打退清军的进攻。这让民心大震,很多人甚至都以为太平天国军可以打败清军,建立新朝,改朝换代。

但是现实很骨感,在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运动迅速衰弱,终于在洪秀全病逝后迎来了终点。太平天国军后来剩下的残部也就是除了四大王之外的小八王决定投降清军,他们和苏州城外的李鸿章约定在三日后会谈投降事宜。

李鸿章很爽快的答应了,在几日之后,八王只带着数名护卫出了苏州城,在城郊和李鸿章一同商讨这个问题。但是没想到李鸿章布下的却是鸿门宴。在八王入席后,李鸿章立即下令士兵杀死八王,八王就在这种不清不楚的情况下连自己的要求还没说就被杀死了。

要说这其实也没什么,在历史上这种鸿门宴实在是太多了,但是李鸿章接下来的举动却震惊了国内外。在八王死后,苏州城内的部队群龙无首,只能选择投降,一般来说,这个时候这些军队会被流放到偏远地去惩罚。但是李鸿章却下令杀死这七万军队,整整七万降卒就这样被杀死。

不管是在华夏还是外国,杀俘都是一件非常不耻的事情。我国有“杀俘不祥”的说法,而外国人也有投降者不杀的规定。在《日内瓦公约》中明确规定了不能虐待俘虏,更不能杀俘虏。李鸿章被外国人尊称为“东方俾斯麦”,而俾斯麦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愤怒的说:“他不配和我相提并论”。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要大开杀戒呢?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投降的太平天国军足足有七万,而且这些还都是八王最后的精锐。难保其中有没有八王的死忠,之后会再掀起战争。当时的清朝内忧外患,可再不能出现第二个洪秀全了。这些太平天国降军就是一颗定时炸弹,而杀死他们虽然冷血,但是却也是最保险和最具效率的方法了。

所以在战争中,绝对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对手,要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古人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只有做好死的觉悟才有可能获胜,奋力一搏才有可能得取生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