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曆史上有兩個重要的轉折點,第一個就是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秦朝,開創了華夏的封建時代,自此延續了兩千多年,是華夏古代的主基調。而另一個則是發生在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用大炮轟開了清朝的閉關鎖國,看見了在厚重國門後的怯懦清朝人,從此開啓了華夏的悲慘近代史。

華夏的近代史主要是由外國對華夏的攻擊和華夏軍民的反抗組成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讓西方勢力順利的滲透入華夏,特別是西方先進的生產力,對華夏的經濟體系產生了巨大沖擊。許多華夏農民因爲西方輸入的大量廉價棉布而失去了賴以謀生的手段,因此破產失去自己的土地,成爲流民。

流民一直是華夏古代的一個大問題,這些流民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經常會聚集起來尋釁滋事,危害社會治安,更有甚者還會揭竿而起,開展農民運動。

原本清朝就已經步入封建王朝的晚期,鴉片戰爭更是雪上加霜,在本就不和平的華夏大地上加了一把火。戰亂天災給在這片土地上辛辛苦苦勞作的人們帶來了苦難,很快,歷史又開始了他的輪迴。

洪秀全是一個落魄的科舉落榜生,考試多年終究還是沒有成就,只能灰溜溜的回到故鄉。如果只是這樣的話,那麼他可能只會回家當一個先生,教小孩子蒙學讀書,然後娶妻生子,度過平凡的一生。

但是在他回家的路上,他病倒了,病的非常重,甚至眼前都出現了幻象。這個時候,他身邊沒有別人,只有一本傳教士送的《聖經》。

就像在無人島中得瘧疾的魯濱遜一樣,洪秀全之後讀聖經來緩解自己的痛苦,他在自己的夢境中看見了上帝,他成爲了耶,穌的弟弟,上帝的二兒子。痊癒的洪秀全已經不再是以前的那個落魄秀才,他的精神在昇華了,他爲了他的信仰,將會做出一件大事。

太平天國運動很快就在這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掀起了大浪,迅速席捲了清朝的南方地區,佔據長江中上游區域及部分下游區域,這幾乎是清朝的三分之一了。天下大驚,一副末世氣象,清朝朝廷瘋狂組織軍隊進攻太平天國,對於他們來說,內憂永遠大於外患,所謂太平天國就是“心腹大患”,而外國列強只是“肢體之患”。

對太平天國軍攻擊的都是清朝的名臣,他們的名字肯定每個人都知道。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和他們的各路兵馬對太平天國發動了全力進攻,清朝朝廷甚至向外國求援,求得了英國人的軍隊“常勝軍”。

但是太平天國軍在這種條件下居然還能生存,數次打退清軍的進攻。這讓民心大震,很多人甚至都以爲太平天國軍可以打敗清軍,建立新朝,改朝換代。

但是現實很骨感,在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運動迅速衰弱,終於在洪秀全病逝後迎來了終點。太平天國軍後來剩下的殘部也就是除了四大王之外的小八王決定投降清軍,他們和蘇州城外的李鴻章約定在三日後會談投降事宜。

李鴻章很爽快的答應了,在幾日之後,八王只帶着數名護衛出了蘇州城,在城郊和李鴻章一同商討這個問題。但是沒想到李鴻章佈下的卻是鴻門宴。在八王入席後,李鴻章立即下令士兵殺死八王,八王就在這種不清不楚的情況下連自己的要求還沒說就被殺死了。

要說這其實也沒什麼,在歷史上這種鴻門宴實在是太多了,但是李鴻章接下來的舉動卻震驚了國內外。在八王死後,蘇州城內的部隊羣龍無首,只能選擇投降,一般來說,這個時候這些軍隊會被流放到偏遠地去懲罰。但是李鴻章卻下令殺死這七萬軍隊,整整七萬降卒就這樣被殺死。

不管是在華夏還是外國,殺俘都是一件非常不恥的事情。我國有“殺俘不祥”的說法,而外國人也有投降者不殺的規定。在《日內瓦公約》中明確規定了不能虐待俘虜,更不能殺俘虜。李鴻章被外國人尊稱爲“東方俾斯麥”,而俾斯麥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憤怒的說:“他不配和我相提並論”。

那麼李鴻章爲什麼要大開殺戒呢?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爲投降的太平天國軍足足有七萬,而且這些還都是八王最後的精銳。難保其中有沒有八王的死忠,之後會再掀起戰爭。當時的清朝內憂外患,可再不能出現第二個洪秀全了。這些太平天國降軍就是一顆定時炸彈,而殺死他們雖然冷血,但是卻也是最保險和最具效率的方法了。

所以在戰爭中,絕對不能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對手,要將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古人有云“置之死地而後生”,只有做好死的覺悟纔有可能獲勝,奮力一搏纔有可能得取生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