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智慧保

近期,隨着保險業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紛紛出爐,今年一季度人身險經營的整體面貌也浮出水面。

不同於2023年一季度正處於疫情防控轉段、3.5%增額終身壽險熱賣、銀保渠道烈火烹油的背景,2024年一季度的人身險業承受着渠道端嚴格實施“報行合一”、產品端預定利率調降、資產端持續承壓的多重陣痛。

根據公開信息統計的數據,一季度76家人身險公司共實現淨利潤599.45億元,同比增長7.5%。儘管行業整體利潤實現正增長,但多是來自頭部險企的貢獻,中小人身險公司大面積虧損的局面仍未扭轉,一季度有多達40家險企淨利潤告負,市場實際狀況可能比表現出來的更爲嚴峻,因爲不少真正的“問題公司”長期沒有披露經營數據。

實際上,造成中小險企大面積虧損的原因,除了衆所周知的利率走低、投資環境不佳、資本市場波動外,也與近些年很多險企風格激進,積累了較多的高預定利率、高結算利率存量保單,推高負債成本不無關係。

與此同時,低利率環境下,750天國債平均收益率曲線下行,也會使保險公司需要按照評估標準計提更多的準備金,導致利潤進一步下降。另外,也不乏有的保險公司出現賠付支出較大、產品集中到期兌付的情況,繼而影響當期利潤。

多重複雜因素交織下,中小險企如何更好地防範利差損風險,在此輪轉型中平穩“活下來”,成爲不得不直面的重要課題。

PART

01

頭部排名“貼身肉搏”

規模增速分化加劇

每年的一季度都是人身險公司打響“開門紅”、夯實全年經營目標的關鍵期,2024年一季度也不例外。而且,受2023年10月,監管發文強調“禁止保險公司大幅度提前預收保費”的政策影響,很多保險公司都選擇在今年1月發力“開門紅”。不過,由於銀保渠道實施“報行合一”的陣痛尚未消退,今年一季度人身險業整體保費增速放緩。

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披露的數據,一季度人身險公司實現原保費收入1.66萬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5.1%,較上一年同期增速下降了3.76個百分點。

具體到各家保險公司層面,一季度合計有8家險企保險業務收入超500億元。其中,國壽壽險、平安人壽穩坐冠亞軍席位,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爲3376.38億元、1733.02億元。緊隨其後的是太保壽險,當季保險業務收入爲916.86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位列第四名的泰康人壽,與太保壽險有“貼身肉搏”之勢,前者保險業務收入爲851.96億元,與後者僅差65億元左右的規模,後續可能稍一發力,就威脅到太保壽險的地位。

排在泰康人壽之後的是正在朝“一流險企”進軍的中郵人壽,一季度實現保險業務收入736.58億元。隨後是太平人壽、新華保險和人保壽險,三家公司一季度保費規模也相差不大,分別爲579.44億元、571.93億元和545.18億元。此外,陽光人壽、友邦人壽也躋身一季度保費TOP10,保險業務收入分別是325.63億元、258.81億元。

顯然,一季度保費TOP10總體上由壽險“老七家”和頭部上市險企佔據,強者恆強的格局日漸加深,只是排名結構上呈現出你追我趕的態勢。

從保費增速上看,一季度部分中小險企在默默發力,比如開業剛滿兩年的國民養老,一季度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2.17億元,同比飆增1675.7%。一季度保險業務收入增速超100%的還有國寶人壽、復星保德信人壽、滙豐人壽、華貴人壽,增速分別達到378.51%、148.24%、106.79%和103.1%。

“A智慧保”注意到,儘管銀保渠道正處在實施“報行合一”的陣痛期,但一季度大部分銀行系險企並未放緩腳步,普遍保持着兩位數的增速。

數據顯示,招商信諾人壽、農銀人壽、中荷人壽的保險業務收入增速分別達到53.35%、41.78%和49.21%。此外,交銀人壽、中郵人壽、工銀安盛人壽的增速也均超19%,僅有中信保誠人壽和光大永明人壽的保險業務收入負增長,其中光大永明人壽同比降幅達到15.96%。

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銀行系險企的經營出現分化,有的合資銀行系險企基於此前穩健的風格,反而趁勢發力,有的不乏主動調降規模,以適應新時期的轉型節奏。

包含上述提及的光大永明人壽和中信保誠人壽在內,一季度合計有21家人身險公司的保險業務收入出現負增長,多數爲中小險企。其中,同比降幅超10%的有11家,而作爲頭部壽險公司的新華保險降幅爲11.7%。降幅較大的還有華匯人壽和小康人壽,一季度保險業務收入出現了47.73%和90.4%的負增長。

PART

02

40家淨利“告負”

中小險企生存艱難加深

從核心淨利潤指標來看,今年一季度在人身險業負債端轉型深化、資產端持續承壓的大環境下,大部分保險公司都沒能賺到錢。數據顯示,一季度76家人身險公司合計淨利潤約爲599.45億元,同比增長7.5%,較上一年同期多賺約41.8億元。儘管行業整體利潤正增長,但細分到保險公司主體,卻是賺少虧多,共有36家盈利、40家虧損。

實現盈利的保險公司中,頭部險企成爲一季度賺錢主力軍。其中,平安人壽、國壽壽險淨利潤均超百億,分別爲239.67億元和201.76億元,太保壽險淨利潤爲95.94億元,之後是新華保險和中郵人壽,當期淨利潤達到45.89億元和27.54億元。另外,陽光人壽、泰康人壽、太平人壽、人保健康一季度淨利潤也均超10億元。

再來看40家虧損的人身險公司,一季度合計虧損額達113.7億元,同樣多爲中小主體。其中,虧損超10億元的保險公司有4家,分別是人保壽險、英大人壽、建信人壽和泰康養老,分別虧損13.12億元、12.91億元、12.53億元和11.84億元。另外,中信保誠人壽和光大永明人壽的虧損額也超過6億元,分別達8.08億元和6.24億元。

對於人身險公司盈少虧多的原因,投資端承壓顯然是影響險企利潤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據相關媒體統計,一季度76家險企中,僅有27家險企投資收益率持平或略有上漲,48家險企投資收益率下滑。

再有,今年一季度較去年同期社會生產生活全面恢復常態,賠付支出也明顯增長。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今年一季度人身險公司賠付支出爲4798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79.4%。

另有專業人士分析指出,受750天國債平均收益率曲線下行影響,部分保險公司增提準備金加大,這也影響到當期淨利潤表現。如中信保誠人壽就在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解釋稱,2024年一季度,受保險合同準備金計量基準收益率曲線下行的影響,增提保險合同責任準備金,是利潤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海通證券發佈的研究報告也分析稱,利率下行影響着保險公司的準備金計提,從而對險企財報產生影響。保險公司準備金計提受到折現率因素的影響,利率下行會導致折現率下降,從而多計提準備金,導致稅前利潤減少。

PART

03

資產負債匹配成必修課

依舊任重而道遠

不可否認的是,中小險企大面積虧損的尷尬已不是短期問題,如2022年度71家人身險公司中,虧損公司達31家;2023年度74家壽險公司中,虧損險企爲35家;而到了2024年一季度,虧損數量擴容至40家。

熟悉保險業的人都知道,保險公司主要靠死差、費差、利差來賺錢,其中死差主要是根據經驗生命表精算出來的,一般來說不會出現太大的偏差。而費差和利差就成爲影響險企利潤的關鍵所在,與其對應的便是潛在的費差損和利差損風險。

事實上,在利率下行與投資回報率趨弱的背景下,爲防範行業經營風險,去年以來,監管部門就在大力引導行業修復或對沖利差損、費差損風險,典型的舉措便是,在手續費高企的銀保渠道嚴格實施“報行合一”。

根據金融監管總局相關人士在2023年三季度銀行業保險業數據信息新聞發佈會上的披露,銀保渠道的佣金費率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了30%左右。據“A智慧保”獲得的行業交流數據,今年一季度全行業交流彙總的銀保新單期交保費收入同比降幅爲22%,足見“報行合一”政策的執行力度。

除了在銀保渠道實施“報行合一”外,監管還明確在個險、經代渠道實行“報行合一”,以更好地降低險企的負債成本。可以說,2024年險企負債端降費已是主基調。解決負債端費用管控問題的同時,可以看到,監管還在着力防範利差損風險,其中,產品端“降息”成爲重要抓手點。

去年監管引導各家人身險公司進行產品利率換擋,在2023年7月31日前,將普通型產品預定利率上限從3.5%降至3%、分紅險預定利率上限從3%降至2.5%,萬能險最低保證利率的上限也從3%降至2%;2024年初,監管部門又對多家人身險公司進行窗口指導,要求自2024年1月起,萬能險賬戶的結算利率不得高於4%,6月後進一步下調至3.8%、3.5%兩個上限檔位,其中部分規模較大及風險處置機構需壓降至不超過3.5%。

今年3月,又有市場消息傳出,根據監管部門最新窗口指導,對萬能險、分紅險的業務風險作出提示,要求大部分公司萬能險結算利率水平不超過3.3%,分紅險的實際分紅水平也要求被降至與萬能險同等水平甚至更低。

然而,當下的負債成本儘管能夠在監管指導下得到控制,但過往中小險企發行的大規模高預定利率、保證利率的存量儲蓄型及理財型產品,無疑是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百年保險資管董事長楊峻就在其發表的文章中提及,據行業普遍推算,目前中小壽險公司的綜合資金成本在5%左右,遠高於當前實際投資收益率水平。在經濟高速增長期,投資端收益尚能覆蓋高成本,但近年來利率快速下行、股市表現不佳疊加非標爆雷,利差損的問題才凸顯出來。

新的市場環境和發展環境下,中小險企如何渡劫,平穩化解歷史遺留的利差損問題?在業內人士看來,以時間換空間,強化資產負債管理將成爲中小險企保證“活下來”的必修課。

楊峻就建議道,存量動不得,只能用增量思路。在當前的利率低點,可通過新發較低預定利率的保險產品,拉低平均負債成本。當前市場利率處於歷史低點,正是低成本擴規模的好時機。而且,中國的壽險行業確實有規模增長的空間。

華泰證券也在相關研究報告中指出,如果利率長期下行,保險公司並非束手無策。保險公司最大的優勢是時間,長久期的資產和負債爲保險公司提供了較爲充裕的時間來調整資產和負債結構。不過,穿越利率週期要求保險公司加強資產負債匹配管理,在利率下行週期中不斷降低負債成本。

另有保險公司建議,期待調整償二代二期規定,減少750曲線下行的順週期壓力。當前終身壽險等長期產品積累的大量剩餘邊際無法對沖利率風險,導致當期利潤虧損和長期待攤銷的剩餘邊際積累同時發生,當期的財務表現與行業積累、發展前景出現錯配。因此,建議強化折現率曲線影響的逆週期措施,降低行業當期利潤與長期趨勢的錯配。

不過,對於大多數中小險企來說,做好資產負債管理並不是輕而易舉之事,如何平衡好增量與存量、規模與質量,控制好發展節奏,依舊任重而道遠,考驗着險企高管層的智慧、監管層的決心以及行業的執行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