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息缺失是否會造成產品淨值波動的問題值得關注。

高收益產品難覓的環境下,理財市場上月單月新增2萬億元的體量引起關注。進一步來看,背後是叫停“手工補息”後,銀行端企業存款湧入理財市場。不過,近期理財市場淨值出現波動,底層資產高收益難覓加劇了理財子業績達標壓力。業內人士認爲,補息缺失是否會造成產品淨值波動的問題值得關注,理財報價利率下行中警惕機構行爲引發的負反饋超調階段。

業績達標壓力凸顯

叫停“手工補息”後,銀行存款湧入理財市場,推動4月理財規模增長約2萬億元。進一步來看,萬億元新增資金主要湧入現金管理型和固定收益類產品,根據第三方機構普益標準的數據,截至4月末,兩類理財產品總規模爲8.57萬億元和19.22萬億元,環比上月末分別增加0.91萬億元、1.54萬億元。

從存續規模來看,現金管理類、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也佔到全理財市場的“大頭”。數據顯示,兩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合計佔理財總規模的97.42%,規模分別達約25.82萬億元、8.54萬億元,環比上月末走高了0.73個百分點。

理財產品增配現金及銀行存款類資產情緒升溫,被業內人士看作是理財資金“存款化”趨勢增強,居民整體風險偏好仍維持低位、個人存款利率持續調降被視爲背後原因。普益標準研究員劉豐銘認爲,理財產品“存款化”趨勢增強,體現出居民青睞較低的風險水平和較爲穩定的收益特徵的理財產品,這與當前的資本市場環境密切相關。即國內股債市場的波動加劇了投資者的謹慎情緒,理財產品爲了滿足投資者對低風險、穩定收益的需求,開始更多地配置現金及銀行存款類資產。

然而,即便現金管理類、固定收益類兩類理財產品承接存款迴流,實現規模高增,但兩類理財產品業績表現有所“鬆動”,未能延續居民要穩定收益的要求。據興業研究公司宏觀市場部測算的數據,4月份,現金管理型理財產品平均淨值增長率有所下降,相比3月走低0.01個百分點,至0.17%,同期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平均淨值增長率報0.94%,環比走高0.08個百分點。另據普益標準數據,4月,新發固定收益類、混合類理財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利率爲3.12%、3.68%,環比上月分別下降0.06、上升0.2個百分點。

無論是業績比較基準、還是淨值增長率,4月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表現均有所走低,而這一趨勢此前已有所體現。興業研究公司宏觀市場部在報告中指出,近1個月和近3個月,含權類產品的收益表現均優於固定收益類,收益率排序爲商品及衍生品類>權益類>混合類>固定收益類>現金管理型。

據Wind數據,截至4月底,年內現金管理型理財產品年化回報率僅爲2.18%,遠低於固定收益類產品今年以來3.94%的年化回報率,權益類、商品及衍生品類、混合類分別取得3.38%、3.05%、2.58%的年化回報,分別較前一月提升0.03、0.29、0.44、30.09、1.08個百分點。

警惕負反饋風險

一直以來,理財和存款被業內視爲共生與競爭的關係,兩者在規模上具備“蹺蹺板”效應,又互爲保證資產收益率的配置對象。接受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爲,4月限制“手工補息”下,推動“存款搬家”,相關市場普遍擔憂理財產品存在資產欠配與業績達標壓力。

中金公司固收分析師王子瑜指出,考慮到銀行理財配置了約7萬億元的存款,近兩年理財爲降低淨值波動大幅又增配無風險的存款類資產,其中通過保險資管計劃持有的協議存款、以及部分存在手工補息的存款面臨着收益的整改下調,預計對理財收益率造成下行壓力。

根據中信證券研究部此前的測算數據,理財配置相關協存的規模可能高達2萬億以上,若採取新老劃斷的方式,將有2萬億資金可能面臨重配。該機構認爲,配置存款的理財產品主要爲現金理財和最短持有期產品,因此資金重配方向不會完全與之匹配,首選仍爲其他合規的高息存款資產。

“預計手工補息監管落地將影響理財產品收益約10bp。”王子瑜進一步解釋稱,到理財和基金這部分資金中的一部分配置也可能會重新配置回銀行的非銀同業存款,使得銀行的非銀存款增加;而另一部分則可能會流入債券市場,形成債券的配置需求。

記者根據監管的統計數據發現,銀行的企業定期存款增速1月份開始高位回落,從2023年末56%的同比增速的逐步走低,至3月末增速回落至37%。而非銀存款從去年末的24%出現快速上升,2月份同比增速高達42%,3月雖出現小幅回落局面但也仍然有33%的高增速。

華東某基金人士對記者說,存款流出轉爲理財的部分,預計可能有兩三成會迴流形成非銀存款。根據中國理財網披露的數據,2023年末,銀行理財投資的前三大類資產分別是債券(含同業存單)、現金及銀行存款和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佔比分別爲56.61%(其中同業存單11.3%)、26.7%和6.16%,合計佔比89.47%。其中,現金及銀行存款佔比逐年提升,相較於2022年末上升9.2個百分點,相較2021年末增長15.3個百分點,是唯一增長的資產類別。

這一趨勢仍在延續。根據普益標準數據,今年1月銀行理財存續產品總量達4.12萬隻,同比增長16.6%,其中現金管理類產品增幅達到190.9%,成爲增量的主要來源;混合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分別同比下降16.8%和74.2%。

前述人士告訴記者,銀行理財對現金及存款的配置熱情不減,使得理財產品業績達標壓力繼續凸顯,預計未來理財會繼續下調報價利率,重新推動居民和企業重新回存普通存款。

王子瑜預計,在銀行流動性指標的約束下,以及理財高息資產逐漸減少的情況下,普通存款利率和理財報價利率最終有望得以相互聯動下行。

華西證券分析師肖金川進一步指出,“手工補息”暫停後,非銀端資金將面臨存款通常採用類攤餘法進行計價,補息缺失是否會造成產品淨值波動的問題。傳導至債市來看,“如果進一步上行,可能會觸發理財及銀行對基金的贖回,從而進入機構行爲引發的負反饋超調階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