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調公積金貸款利率、降低首付比例、全面放開房貸利率政策、設立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盤活商品住房庫存,5月17日,央行打出一套優化住房信貸政策的組合拳。

具體來說,央行宣佈下調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比例5個百分點,即首套房貸最低首付比例從20%降至15%,二套房貸最低首付比例從30%降至25%,取消全國層面首套房和二套房貸款利率政策下限,並下調各期限品種公積金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同時,央行擬設立保障性住房再貸款,規模3000億元,可帶動銀行貸款5000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央行優化住房信貸政策的基本思路沒有改變,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滿足市場剛性和改善性需求是政策把握的重點。不同階段政策設計和實施既體現延續性,又結合形勢要求強化針對性調節,政策力度逐步加大。同時,當前出臺的房地產金融政策是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增強的體現。央行優化住房信貸政策,與限購放鬆政策相互協調配合,體現了宏觀政策協同發力,更好地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同時,房地產金融政策調整優化也是金融鞏固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的延續。央行此時出臺優化住房信貸政策,在提振市場信心、改善預期的同時,也有繼續穩住金融數據的效果。若提前還貸情形逐步改善,對於個人貸款以及房地產貸款的平穩增長會有支撐作用。

全面放開房貸利率政策

《關於調整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政策的通知》明確,取消全國層面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政策下限,這意味着全面放開了房貸利率政策,實現房貸利率市場化。

4月末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統籌研究消化存量房產和優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在居民購房需求更爲審慎理性、房企經營監管不斷規範的背景下,央行適時取消房貸利率政策下限,意味着房貸利率將更多體現市場機制的自我調節作用。

首套住房貸款利率動態調整機制於2022年開始探索建立,2022年9月,央行在少數城市試點放寬房貸利率下限,同年12月推廣至全國。專家分析,從局部試點到建立覆蓋全國的動態調整機制,既是加大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體現,也有利於防範房地產風險的外溢。

在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作出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判斷後,央行當年8月推動因城施策優化最低首付款比例和利率下限,並引導有序降低存量首套房貸利率。

根據國務院部署,央行在2023年8月將全國層面最低首付比例政策統一爲首套房20%、二套房30%。各地在此基礎上,因城施策自主決定政策下限。目前,除北上廣深等8個城市外,其他城市均已選擇執行20%、30%的全國底線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陶玲5月17日下午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切實做好保交房工作配套政策”有關情況時表示,此次將全國層面的首套房貸最低首付比例從20%降至15%,二套房貸最低首付比例從30%降至25%,調整後,城市政府仍可據此因城施策。在城市政府確定的首付比例下限基礎上,商業銀行可根據客戶風險狀況自主決定具體的首付比例。最低首付比例優化後,可降低居民購房門檻,有助於提振住房消費。

設立保障性住房再貸款加快存量商品房去庫存

除上述三項與購房者息息相關的住房金融政策,央行擬設立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按照“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思路,由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貸款資金,激勵21家全國性銀行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向城市政府選定的地方國有企業發放貸款,支持以合理價格收購已建成未出售的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陶玲表示,保障性住房再貸款規模爲3000億元,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4次,銀行按照自主決策、風險自擔原則發放貸款,央行按貸款本金的60%發放再貸款,可帶動銀行貸款5000億元。

同時,所收購的商品房嚴格限定爲房地產企業建成未出售的商品房,對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一視同仁。按照保障性住房是用於滿足工薪收入羣體剛性住房需求的原則,嚴格把握所收購商品房的戶型和麪積標準。

此外,城市政府選定地方國有企業作爲收購主體。該國有企業及所屬集團不得涉及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不得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同時應具備銀行授信要求和授信空間,收購後迅速配售或租賃。

陶玲表示,這項政策是央行爲支持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出臺的重要舉措,有利於通過市場化方式實現多重目標。一是加快存量商品房去庫存。地方國有企業在銀行支持下,市場化參與收購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可以推動商品房市場去庫存。二是加快保障性住房供給。收購後的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能夠更好滿足工薪收入羣體的住房需求。三是助力保交樓和“白名單”機制。房地產企業出售已建成商品房後,回籠資金可用於在建項目續建,改善房企的資金狀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