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AI熱度居高不下,各行各業都在積極擁抱AI大模型。作爲視聽行業中的龍頭上市公司,視源股份(002841)也在該領域持續加碼投入,推動新一代AI技術在教育、辦公等場景中實現落地。

日前,視源股份首席技術官楊銘在接受證券時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視源股份多款自研行業大模型已通過國家網信辦備案,並應用於教育、會議等核心業務實際場景;公司還將持續加大投入,以軟硬一體協同釋放大模型潛能,並研究如何把大模型的能力擴充到更多的模態,進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並探索更豐富的應用場景。

“未來,公司將重點投入以大模型爲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也在加速構建下一代音視頻、交互顯示、多模態理解與生成等核心技術。”楊銘說,視源股份將通過內生孵化與投資併購“雙輪驅動”的方式,圍繞主營業務進行新業務拓展,來尋求業績增長點。

深耕行業大模型

“自去年以來,國內掀起了‘百模大戰’。但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想着去蹭這個熱點。而是切實解決實際問題,思考生成式AI能否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優勢之一是具備軟硬一體協同的能力,通過建立了軟件、算法的研發能力,並基於公司的硬件和產品矩陣,能夠打造出快速落地的AI創新產品。目前,公司自研的多款模型均已通過備案。同時,公司對大模型也持開放合作的態度,共同爲用戶提供最好的使用體驗。”談及公司佈局大模型,楊銘直言。

楊銘還表示,如果單純依賴合作與引入頭部公司的大模型,雖然能提供通用能力,但由於缺少細分領域數據和對場景需求的理解,難以滿足業務中的特殊需求。基於上述考量,我們決定在大模型方向上建立自主研發能力。

他舉例稱,在教育業務領域,公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顯著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圍繞着這個問題,我們的產品團隊和技術團隊開始了聯合探索。我們在探索中發現即便是像GPT-4這樣的頂尖大模型,在完成這些任務時仍面臨挑戰。而我們覆蓋了280萬間教室、超800萬活躍教師用戶、積累8億多份課件,在教育領域積累的龐大數據爲我們投入大模型的相關研發提供了支持。我們自主訓練了希沃教學大模型,擁有包括教材、教案、課件在內的多達2200億token的訓練數據,現在已經上線成爲教師專屬的‘助教’。此外我們也基於在會議場景數據和經驗的積累,推出了MAXHUB領效智會大模型。”

“除了教育和會議領域,公司計劃將這些基礎模型應用於更廣泛的場景中。希望通過算法研究、算力與數據等資源的投入,一方面短期內可以直接提升產品服務廣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拓展技術的應用邊界,挖掘在更多賽道的發展機會。”楊銘告訴記者。

實際上,作爲顯示交互智能科技上市公司,視源股份在AI應用層面持續深耕,這背後離不開其在研發領域的持續投入。視源股份近期發佈的2023年財報顯示,2023年,視源股份全年營業收入201.73億元,其中研發投入達14.37億元,佔該年營業收入的7.12%。若把時間拉長,2017年上市以來,該公司研發投入累計超70億元。

財報還顯示,目前,視源股份已建立起了一支來自清華、北大、Apple等機構的人工智能研究團隊;打造“三院一站”,即中央研究院、中央工程院、創新設計院與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並擁有在站博士後17位,以及超過百名的行業資深博士以及專家。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擁有授權專利超過9000件,擁有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作品著作權超4000件。報告期內,公司專利年申請量超過200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佔比超49%。

談及AI領域的未來規劃,楊銘表示,首先,公司會着眼於降低大模型的成本,希望在不明顯影響效果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優化大模型的計算效率和能耗,讓更多人受益於新技術;其次,將拓展到多模態大模型,探索下一代的音視頻、下一代的交互顯示、多模態理解與生成系統等方向。另外,公司也在鞏固安全,實現本地化、國產化方案方面保持持續的推進,以及致力於在有些場景下提供整套完整的大模型軟硬件系統。

新業務加速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視源股份保持了對新業務的持續培育和拓展,並已經迎來明顯進展。

財報顯示,目前,視源股份還在持續推進LED、計算設備及服務、電力電子、機器人等新業務的發展。2023年,除液晶顯示主控板卡、交互智能平板、家用電器控制器三大業務以外的其他營業收入達到50億元,佔比提升至25%。

其中,算力業務,目前已推出工業計算機主板系列、工業計算機整機系列等多款產品,並在運動控制類計算硬件產品、機器視覺類計算硬件解決方案等領域加大布局;新能源業務,在戶用儲能、UPS等領域的核心部件、整機及系統方面持續加大投入,逐步完善產品線;機器人業務,報告期內,公司商用清掃機器人已應用於部分醫院、圖書館、寫字樓及商場等公共場所,並持續拓展新的應用場景等。

“儘管公司產品線多樣,涵蓋會議、教育、機器人等領域,新業務也發展快速,但技術內核高度共通。例如,我們在會議和教育領域開發的大模型技術,不僅在這些領域運用,還爲機器人智能發展奠定基礎。我們組建跨領域團隊,由相近技術背景團隊進行協作,確保技術連貫和一致。技術本質上相輔相成,具有顯著相似性。”楊鳴告訴記者。

談及新業務拓展方面,楊銘透露,公司將通過內生孵化與投資併購“雙輪驅動”的模式,圍繞主營業務進行上下游及相關業務領域拓展,尋求新的業績增長點。“內生方面,我們將依託原有業務的技術積澱,在新業務領域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並積極構建高效的新業務團隊,從而爲公司的中長期成長注入創新動力。”

“公司秉承務實的理念,明確投入方向。”在整體技術規劃方面,楊銘表示,公司產品設計注重軟硬件的深度融合,涵蓋軟件與硬件技術的創新。目前,公司將重點關注與視源現有業務及未來戰略緊密相關的技術領域。除了AI技術外,顯示技術也是長期重點;在交互技術方面,公司已組建了領先的觸覺感知與反饋團隊,相關技術未來有望應用於機器人、白電等多元領域。此外,公司也在持續加強產品的連接能力,致力於構建一個協同性強的產品矩陣,而非僅依賴單一產品來解決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