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慧保天下

儘管2023年資本市場表現不佳,但主要依靠資產管理費的保險資管業受市場起伏影響較小,甚至2023年一反前兩年下降趨勢,營收和盈利均實現反彈。據“慧保天下”統計,2023年34家保險資管公司合計營收362.26億元,合計淨利潤155.43億元,剔除非可比數據後(中郵資管非完整年度),二者同比增長約爲4%、6%。

整體看來,在股東優勢的助力下,頭部保險資管公司發展更具優勢,不僅業務規模大,在淨利潤上更是馬太效應極強。前三名國壽資管、平安資管、泰康資管在營收上佔到行業四成,淨利潤卻幾乎佔據半壁江山。

資管新規的發佈使得各細分行業的資管機構在監管指標、業務領域、客羣主體漸漸靠近,所謂大資管時代挑戰更大,可以看到,行業約有四成公司營收下滑,接近半數盈利下滑,兩家公司持續虧損……

01

約六成公司營收淨利同比增長,三家頭部攬走行業一半利潤、四家淨利翻倍

雖然2023年的保險資管公司整體看來實現了營收和盈利雙增長,但若具體來看,這比例並不高,發展分化特徵明顯:從營業收入來看,共計20家營收實現正增長,13家負增長,正增長佔比爲60.6%;從淨利潤方面來看,18家正增長,14家負增長,正增長佔比爲54.5%。同時,也有持續虧損的公司,太平資本、安聯資管仍在持續虧損,2023年淨虧損額分別爲0.11億元、0.45億元。

可以看到,保險資管業是一個馬太效應極強的行業,作爲頭部險企旗下的資管公司,國壽資管、平安資管、泰康資管等憑藉股東優勢擁有巨大的資產管理規模,也帶來了遠超同業的營收和利潤,無論是營收還是淨利潤均霸榜前三名。從數據來看,這三家公司2023年合計營業收入146.35億元,佔比40.4%,合計盈利76.6億元,佔比49.28%,均近乎佔據行業的半壁江山。

同時,這些頭部保險資管公司依靠資金實力雄厚的股東資源,以及行業必備的穩健投資風格和相對長期的資產配置策略,在大資管市場佔據一席之地,甚至名列前茅。例如,國壽資管2023年在國際知名機構IPE發佈的年度全球資管機構排名中,由此前的38名前進7位上升至第31名。數據顯示,該公司2023年合併管理資產規模5.37萬億元,同比增長12%,第三方業務規模達7200億元,同比增長28%。

也是因此,在其股東中郵人壽的“帶飛”下,2023年獲批新開業的中郵資管,能自稱 “是國內規模領先的保險資管公司”。從業績來看,中郵資管2023年10月27日正式開業,到年底約兩月時間實現了營收0.81億元、淨利潤0.19億元。

這與保險資管的業務模式有關,在險資規模逐年增長之下,主要依靠管理資產規模的增長實現管理費收入的保險資管業實現了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除開這些最受人關注的頭部公司,其實也有諸多中小公司表現亮眼,比如,2023年有4家機構以倍增的驚人增長實現盈利翻倍,它們均爲中小保險資管公司,分別是永誠資產、長城財富資管、中再資產、國華興益資管。他們除開基數較小增長更爲明顯這一原因外,其實也在策略上有所聚焦,做到真正發揮自己的優勢和能力。

02

不能僅靠“爹”:中小公司加速競逐第三方業務,要有系統外資金更要多元業務

上文提到的盈利翻倍的四家公司中,表現最爲亮眼的就是永誠資產,其2023年營收爲2.17億元,同比增長141.11%,淨利潤爲1.16億元,同比增長286.67%。這驚人的增速當然與其基數較小有關,但從其具體的經營思路也可以看到,其有在深入思考當前大資管時代中小資管公司的發展之路,也可以看到以它爲代表的中小保險資管公司在加速拓展更考驗業務能力的第三方業務。

在資管新規實施、利率中樞下降和經濟結構轉型之下,保險資管發展挑戰來襲,在永誠資產副總經理(主持工作)曹志強看來,此時更要大力發展第三方業務,但由於在市場化機制建設和品牌建設上落後於其他資管力量,因此更要明確戰略精準發力。而永誠資產的發展就是“以第三方業務特色化、產品化和市場化繼續作爲自己核心發展戰略”。據曹志強透露,永誠資產從服務中小保險公司爲核心發力第三方業務,目前已與業內外近百家以保險公司爲主的金融機構及工商企業開展了業務合作。

除開發力同業,永誠資產另一思路是挖掘本地需求,積極開拓在甬市場化業務。例如,以資產託管業務爲紐帶與寧波金融機構深度合作,服務“引資入甬”推進會等論壇,在服務屬基礎設施建設中開拓財務顧問業務等。

回到整個行業來看,其實發力第三方業務已算得上共識,是保險資管行業未來重要增長點。據《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發展報告(2023)》顯示,截至2022年末,32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的資金總規模爲24.52萬億元,其中保險資金佔比達到80.39%(其中系統內保險資金90.85%,第三方保險資金9.15%),業外資金佔比19.61%;業外資金主要由銀行資金、基本養老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其他資金構成。隨着資金管理水平的穩步提升,險資着力開拓第三方資管業務,近三年系統內資金來源佔比有所下降,業外資金來源佔比持續上升,其中,銀行資金規模增長顯著,佔比達到77.75%。

除開資金來源多元化,業務多元化也正是保險資管公司的努力方向。保險資管公司主要業務分爲投行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兩大板塊,前者包括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資產支持計劃和保險私募基金,後者包括保險資產管理計劃、企業年金業務、養老保障、公募業務、第三方資產管理業務和投連險管理。

“慧保天下”統計了保險資管公司年度報告中披露的資產管理費收入,可以看到,已有越來越多的公司資管費營收佔比在降低,目前已有9家低於80%,最低是國壽旗下的另類投資平臺國壽投資爲41.43%。這側面證明了行業正在降低對資產管理業務的單一性依賴,努力拓展其他業務收入。

此外,從反例來看,平安資管這一前三名中唯一負增長的公司,其2023年管理費收入其實降幅僅有2.59%(8677萬元),更爲重要的就是來自於其他業務收入和其他收益分別減少了1.16億元、5093萬元。

03

國家發展戰略也是頭部保險資管下注方向,從政策機遇中尋找“長期投資密碼”

在當前利率中樞下行、權益市場波動、優質非標資產減少的大背景下,保險資管業同樣面臨着發展新挑戰。金融監管總局資管機構監管司副司長蔣則沈認爲解決之道是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任務部署上來”。

在保險資管改革發展20週年的座談會上,蔣則沈給出未來四大發展方向,其中有兩條與業務有關:

一是始終堅持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主動思考如何發揮長期資金、穩定資金優勢,與實體經濟轉型戰略深度綁定,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二是不斷提升長期投資、穩健投資和價值投資能力,持續完善全鏈條投資管理能力,發揮好長期資本和耐心資本轉化作用;

三是積極探索與市場中其他資管機構協同發展,立足各自功能特點,形成有機協作、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競爭合作格局;

四是切實提升合規意識,堅守風險底線,做遵紀守法、合規經營的表率。嚴格內部管控,在流程上形成有機制衡,強化對員工的合規意識和合規文化的培訓培育,堅持取利於義,不靠打“擦邊球”、踩“灰色地帶”牟利。

而從公開信息可以看到,頭部保險資管公司們對此更爲積極,例如,近期中國人壽近期發行了保險行業首支“銀髮產業”主題的人民幣股權基金,總規模100億元、首期規模50億元。其實,這不僅是是央國企提高政治站位,在經濟重點領域發揮骨幹作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這些公司以“真金白銀”在向未來的發展下注。

作爲國內最大的保險資管公司,國壽資管在2023年合併管理資產規模突破5.37萬億元,其中,服務實體經濟投資規模超3.3萬億元。而未來,相關投資規模只會繼續增長。在國壽資管2024年度工作會上,中國人壽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蔡希良提出“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主動融入發展大局,着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和綠色金融大文章”,以及“把握穩增長政策機遇,加快戰略性投資佈局”。國壽資管副總裁(主持工作)於泳也曾明確表示,“保險資產管理機構要更加註重從國家戰略部署中尋找‘長期投資密碼’”。

而業內首家保險資管公司人保資產已經開始從中慢慢收穫果實,2021年,人保資產成功發起設立“先進製造產業基金股權投資計劃”,募集不超過10.20億元,用於認購先進製造產業投資基金二期的份額,將保險資金投向先進製造產業,其中就包括目前的多家行業龍頭企業,例如打破我國高端醫學影像設備長期被外企壟斷局面的聯影醫療,其於2022年成功上市,還在2023年延續雙20%的增長,營收突破百億。

2024年初,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昇也曾公開表示,“泰康有三萬三千億的資產要投資,過去我們投資在房地產、城投,金融、消費,今天要換四個賽道:雙碳、科技、大健康、消費”,緊跟國家戰略。

正如太保資產董事長於業明總結,“保險資管產品發行領域也覆蓋交通、能源、市政、環保、水務等諸多領域。京滬高鐵、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這些國家重大項目中都有保險資金的身影。”可以確定,在未來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發展下,力圖實現穿越經濟週期、短期低波、長期絕對收益的投資目標的保險資管業也有着更多發展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