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聲音會是什麼樣的?是文物“活”過來之後的竊竊私語,還是古樂器們的悄然合奏?5月17日晚,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1樓大廳里人頭攢動。一場別開生面的“聽見博物館的聲音——博物館奇妙夜”活動試圖給出答案。

在現場,大家平日裏見慣了的舞蹈、古詩詞聯頌、樂器演奏和古琴表演等都被賦予了新的功用:在一段段精妙絕倫的演繹中,一件件文物都“活”了起來。

17日20點,“博物館奇妙夜”在女子羣舞《巴渝伶女歌》的曼妙舞姿中拉開了帷幕。折腰、三段擰等舞蹈動作如約亮相舞臺,但讓很多現場觀衆都頗感驚喜的是,整個《巴渝伶女歌》中的舞蹈形態其實都有真實的文物原型。

據介紹,折腰、三段擰這些動作、舞蹈手形都是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漢代畫像磚、漢代陶俑爲原型提煉而來。整個節目的舞蹈風格體態、動作形態、動勢動律均獨具巴渝特色。悠悠琴絃聲中,原本在石壁上的巴渝樂舞伶女們,彷彿都“活”了過來,翩翩起舞,將巴渝先民的文化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

各色古琴也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一大館藏特色。暌違千年的古琴再度“發聲”,也成了17日晚“博物館奇妙夜”中的一大亮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珍藏的唐琴、宋琴紛紛“走出”了文物庫房,並在我國著名古琴家馬維衡父子傾情演奏下“活”了過來。

馬維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廣陵琴派)代表性傳承人。其子馬天馳現爲揚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廣陵琴派)代表性傳承人。父子倆共同演繹的《平沙落雁》《廣陵散》《酒狂》等名曲,將觀衆帶入千年前的詩意世界,好好地感受了一把秋江意境、唐代氣派。

“我們希望通過‘奇妙夜’這樣的活動,讓更多的市民與館藏文物‘對話’,以詩詞歌賦、曲舞藝韻等形式,展現出博物館的獨特魅力,以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瞭解中華文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牟豐京表示,從文物古琴再度“發聲”到現代化科技的創新與實踐,都是三峽博物館對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嘗試,都是希望讓大家聽到更多博物館的聲音,豐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增強文化自信。

據統計,2023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主館參觀人數2136443人次,服務觀衆更是達到了280.34萬人次。

上游新聞記者 裘晉奕 攝影 張錦旗 實習生 張莎

編輯:陳璐責編:吳忠蘭,孫瓊英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