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17日電 (記者 杜燕)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如何呼應課堂教學、課後服務怎樣落實“雙減”工作要求、學校如何統籌資源做好課後服務……17日,北京市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質量提升工作會在通州區召開,發佈《北京市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工作指南(試行)》,系統總結全市課後服務工作質量提升中形成的實踐研究成果和關鍵經驗,爲推動義務教育學校構建高質量課內課後整體育人體系,提供理論依據和支持性工具。

“雙減”三年 課後服務實現“三個全覆蓋”

此次會議由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聯合舉辦,旨在階段性總結全市課後服務工作質量提升實踐研究成果,錨定“雙減”三年工作目標,推動構建高質量課內課後整體育人體系。

會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員、市教委副主任王攀指出,“雙減”工作三年來,全市各區各校遵循“大減法、小加法”的思路,有效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激發學校育人活力,大力提升優質教育服務供給水平,切實走在了科學提質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上:一是尊重學生髮展需要,實施科學供給,用專業行動支撐“人民中心”立場;二是採取一體化實施策略,課內課後有效銜接,優勢互補夯實育人基礎;三是加強多元協同,凝練育人優勢,推動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四是優化整體運行機制,提升學校治理效能,加速學校治理方式轉型。

據悉,三年來,北京市課後服務工作實現了所有義務教育學校、所有工作日、對所有有意願的學生“三個全覆蓋”。各義務教育學校在課後服務方案制定中,充分聽取家長和學生的意見;培優補缺和個性答疑在課後服務中普遍開展;課後服務成爲不少學校教科研活動、學術交流展示的重要內容,在連續兩年的全市課後服務案例徵集活動中,收到優秀案例300餘篇;全市各校初步形成了課後服務的學校文化特色或課程活動特色,教育集團、學區有效統籌優質課後服務資源,積極吸納校外資源支持課後服務工作,進一步豐富資源供給。

科研伴行 課後服務提質有了科學指南

會上,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正式發佈《北京市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工作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從系統規劃、內容設置、管理實施、資源使用、安全保障和質量監控等六個方面,爲學校高質量開展課後服務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實踐指導。

據介紹,2023年,北京市教委、北京教科院統籌開展了課後服務質量提升的實踐行動。創新工作機制,將全市各區組建爲四個區域協作體,分別從“課後服務內容設計”“課後服務過程管理”“課後服務資源統籌”等方面進行了實踐經驗的提煉和分享,充分體現出多維育人、多措提質、多元協同的實踐特點與策略。

此次發佈的《指南》充分集納各區域協作體工作經驗,匯聚了全市不同區域、不同學校的集體智慧。

當天,北京教科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馮洪榮就《指南》進行了解讀。他指出,課後服務是做好“雙減”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檢驗“雙減”工作長效性的重要內容。《指南》是在教育強國背景下對學校教育新生態的引導與建構,是北京市課後服務工作實踐經驗的提煉與固化,充分體現了課後服務的整體性、持續性和自主性導向。《指南》分爲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工作目標、主要任務和條件保障五大部分,重點回答了課後服務的界定、課後服務與課堂教學的關係、課後服務與減負的關係、課後服務實踐體系、課後服務與學校發展等問題,作爲提升課後服務品質、凸顯育人特色的支持性工具,幫助各區各校構建全員、全程、全域育人的良好局面。

資源盤活 課後服務撬動育人新變革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會上,北京實驗學校(海淀)的師生生動演示了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鄉村四月》一課的學習成果。學校利用課後服務時段開設學科融合課程,將詩詞與歷史、戲劇、舞蹈、音樂、美術等學科有機結合,分解爲一個個課程任務。從劇本創作到音樂譜曲,從服裝設計到舞臺表演,均由師生共同原創完成,既加深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當天,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教委負責人代表全市課後服務工作質量提升區域協作體進行工作經驗交流,通州區教委、中國音樂學院附屬北京實驗學校、懷柔區九渡河小學、北京教科院通州區第一實驗小學校長、教師及家長代表進行圓桌論壇交流,分享區校開展課後服務工作的鮮活經驗。

“高質量的課後服務不僅要學足學好,還要善於打破單科供給,推動構建新型師師、師生、生生、校內校外關係和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這也體現了課後服務新質生產力的要求。”王攀指出,各區和學校應藉助課後服務這一學校發展、教師發展的新契機,撬動教學、管理、評價、資源、教師發展等多方面變革,促進學校由聚集資源求發展,向結構性的解決體系問題轉變。優化育人體系和治理體系,形成樣態各異、同向發力的校內教育服務供給結構,提升學校現代化建設水平。

下一階段,北京市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工作將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做深、做細、做實、做精、做新,以《指南》爲標準檢視改進、優化創新,着眼長遠推動課後服務,增強課後服務持續發展動能,構建課內課後整體協調發展新模式。將進一步探索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統籌,在盤活校內資源基礎上,因地制宜充分開發區域資源,規範利用社會資源。依託學區、集團、城鄉共同體等多種教育供給模式,促進課後服務師資、場地、課程、活動等資源的流動共享,實現跨校、跨年級、跨學段、跨學科的資源融通。此外,還將推動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後服務管理與教育方式創新,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提供有效支撐。(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