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房地產利好政策不斷,其中,杭州在全面取消限購之後,又在臨安區收購一批商品住房用作公共租賃住房,大理也鼓勵收購存量房作爲保障房或人才房,去化週期超24個月的縣市不再新建保障房。

5月17日,房地產行業再次迎來多項重磅發聲。其中,國務院全國切實做好保交房工作視頻會議指出,商品房庫存較多城市,政府可酌情以合理價格收購部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在此背景之下,南都物業(603506.SH)、雲南城投等相關上市公司股價出現大漲。交易數據顯示,截至5月17日,南都物業已經實現9天6個漲停板,近一個月的漲幅達到63%。

南都物業曾被稱爲A股“物業第一股”,被市場認爲能夠站上存量房收購業務的“風口”。南都物業相關工作人員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對於政府收購的存量住房,如果採用公開招投標的方式來確定物業管理,南都物業的發展機會的確會更多一些。

公開招投標會有利好?

全國多地紛紛發出樓市利好政策。5月9日,杭州發佈重磅樓市新政,全面取消住房限購,在杭州市範圍內購買住房,不再審覈購房資格;5月14日,杭州市臨安區發佈公告稱,經杭州市臨安區人民政府研究決定,在臨安區範圍內收購一批商品住房用作公共租賃住房,開啓政府收儲模式“去庫存”。

5月17日,房地產領域再次迎來多項重磅發聲。其中,國務院全國切實做好保交房工作視頻會議指出,相關地方政府應從實際出發,酌情以收回收購等方式妥善處置已出讓的閒置存量住宅用地,以幫助資金困難房企解困。商品房庫存較多城市,政府可以需定購,酌情以合理價格收購部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在此背景下,南都物業的股價也是一漲再漲。截至5月13日收盤,南都物業錄得5天4板累計漲超36%。當日晚間,南都物業披露股票交易風險提示公告稱,鑑於近期公司股票價格波動較大,可能存在非理性炒作。而截至5月17日,南都物業已經實現9天6個漲停板,近一個月的漲幅達到63%。

有投資者指出,如果政府大體量收存量房,將形成較大的物管市場,南都物業作爲A股“第一物業股”必然能站上風口。

5月17日,《華夏時報》記者致電南都物業,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對於政府收購的存量住房,如果採用公開招投標的方式來確定物業管理,南都物業的發展機會的確會更多一些。

“如果被收購的存量住房,物管用市場化的方式尋找最優選擇的話,對獨立物業公司可能會是一個發展機會。”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院院長陳晟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目前較多的國企物管公司頗具實力。對於被收購的存量房,如果政府本身有選定的物業公司統一管理,其他的獨立物業公司,不一定能獲取機會。存量房收購是呈點狀還是散狀,收購之後的物業的管控管理如何去安排,目前還尚未有定數。

而建誠晟業總經理則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政府收購存量房,可能更加有利於國有背景物業企業,對獨立物業服務企業不算實質利好。

早早斷奶,關注收併購標的

不同於其他依託房企發展壯大的物管企業,南都物業早早地就“斷了奶”,脫離南都地產,成爲一家獨立物管企業。2018年2月1日,南都物業成功登陸A股。

傳播星球App聯合創始人由曦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指出,相比依託房企的物管企業,獨立物企不受母公司的業務限制,可以更靈活地制定和執行自己的發展戰略;同時,由於沒有母公司的品牌背書,獨立物企需要自己打造品牌,這有助於提升其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從而獲得更多的業務機會,獨立物企需要面對市場化的競爭環境,這有助於提升其市場化運作能力和風險防控水平。

因爲較高的獨立性,南都物業的業務發展並未像恒大物業等物管企業一樣受到深度的拖累。不過,因爲缺少房企的“投餵”,一直以來南都物業的總體量並不算太大。據克而瑞統計數據,2023年,物管企業在管面積T100中,南都物業以8594萬平米的在管面積,排名第33位。

近年來,南都物業的業績還有下滑態勢。年報數據顯示,2023年,南都物業營業收入爲18.51億元,同比增長0.23%,基本與上年持平,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1.86億元,同比增長27.69%;而2024年第一季度,南都物業實現營業總收入4.42億元,同比下降4.98%,歸母淨利潤2082.50萬元,同比下降48.36%。

收併購被視爲拓展的有效途徑,南都物業的相關動作備受期待。對於市場上關心的恒大物業的收購問題,5月15日,南都物業在投資者在互動平臺公開表示,公司暫無收購恒大物業的計劃。

當前的市場環境讓南都物業小心翼翼。南都物業工作人員表示,對於收併購,南都物業的態度一直比較謹慎,一直以來僅有過三次收購,上市前1次,上市後2次。一直以來,南都物業都有在看標的,但是,具體會不會收購以及如何收購還是以公告爲準。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南都物業早已經不再把發展目光僅盯着住宅項目。“商業模塊的業務,對我們財報的影響挺大的。”南都物業工作人員向記者解釋。

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南都物業總簽約面積中,住宅項目佔比63.6%,商寫項目佔比25.8%,城市服務項目佔比10.6%,非住業態項目面積佔比較2022年提升4.4個百分點;全年新增簽約面積中,住宅項目佔比46.4%,商寫項目佔比34.9%,城市服務項目佔比18.7%,非住宅項目新拓面積佔比過半。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