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钊 吴楠楠

儒家文化是一种思想体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包含的儒学经典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孔子周游列国始于鲁国,沿途走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即如今的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信阳、罗山,后原路返回曲阜。从55岁行至68岁,孔子一路携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弟子在今河南省境内游历近14年。14年间,孔子接触到河南地区各阶层人士,并对河南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后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传播到中原大地。因此,将儒家文化与中原地区研学课程设计相结合有一定的必要性。

立足于中原大地,以孔子周游列国路径为基础教学点,在研学主题的设计上,以儒家经典文化为主,主要内容为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发生在河南地区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以及儒家文化精神,选取与孔子密切相关且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历史遗迹作为教学场所。

在研学线路设计上,由河南濮阳至鹤壁、济源、洛阳,最后到达周口。在河南濮阳以“重走卫国都城帝丘,再现孔子居卫十年”为课程主题,体悟儒家文化在历史实践中的丰富;鹤壁和济源分别以“卫晋之地浚县拜子贡,门生言行见微知夫子”“观黄河奔腾于川上,品时光逝者如斯夫”为课程主题,带领学生对孔子在济源及鹤壁的游学实践史迹进行现场讨论,发表观点;洛阳和周口则依托于其历史事迹,以“问理远赴东周王室,交流促成儒道互补”“古宛丘讲诵弦歌,今淮阳实践游学”为主题,引导学生结合《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进行儒家文化的学术交流。具体设计如下:

一、濮阳戚城文物景区:重走卫国都城帝丘,再现孔子居卫十年

了解春秋时期濮阳作为卫国重要城邑期间的重大考古发现,参观其丰富的地下文化层,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进行学习;对孔子在卫国都城帝丘发生的历史典故进行实地教育,如:灵公召对、子见南子、击罄怀舒等;运用古今对比的方式,展现濮阳的城市新面貌。引导学生对新时代以来濮阳乃至河南地区的发展变化进行思考。

二、鹤壁浚县子贡墓:卫晋之地浚县拜子贡,门生言行见微知夫子

了解孔子对子贡等弟子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对儒家文化中因材施教等教学理念作进一步理解认知;对子贡的生平、人物特点等进行深入挖掘,以小组讨论形式展开交流,学习子贡尊师重道、知行合一、能察善辩等优良品质。

三、济源黄河三峡夫子堂:观黄河奔腾于川上,品时光逝者如斯夫

观察黄河在不同地形状态下的样貌,了解黄河的源头、流域、流经地区以及对沿岸地区带来的影响,感受母亲河对中华文化的孕育作用;对孔子在济源夫子岩、圣回头等地的经历进行实地研究学习,对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名句进行现场讲解,并引导学生发表观点。

四、洛阳孔子问理处:问理远赴东周王室,交流促成儒道互补

聘请相关专家、导游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演变进行讲解,对周朝的礼乐制度及其对中国政治体系的影响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化过程;通过趣味游戏等形式,强化沟通互助在中小学课堂中的作用,倡导学生们养成沟通交流、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

五、周口淮阳弦歌台:古宛丘讲诵弦歌,今淮阳实践游学

开展实践教学,讲解古代乐理知识,并开展古琴演奏的基础教学,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乐器的初步了解和兴趣;介绍“孔子绝粮”的事迹,并结合《论语》中相关的名句开展讨论,树立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进行心理健康建设。

课程考察方面,儒家文化主题研学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研学实践表现、研学实践成果、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进行全面综合考量。评价量表分前期准备、中期表现、后期成果三个阶段,体现过程性评价;按研学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地理实践水平对学生个人表现进行总结,从而体现表现性评价。

开展以儒学文化为主题的研学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契合了当代社会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引导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传播儒家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优秀思想文化,对于探索新时代讲好儒家文化的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