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釗 吳楠楠

儒家文化是一種思想體系,作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其包含的儒學經典仍發揮着重要作用。開展研學旅行,有利於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孔子周遊列國始於魯國,沿途走過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即如今的曲阜、菏澤、長垣、商丘、夏邑、淮陽、周口、上蔡、信陽、羅山,後原路返回曲阜。從55歲行至68歲,孔子一路攜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弟子在今河南省境內遊歷近14年。14年間,孔子接觸到河南地區各階層人士,並對河南地區進行了廣泛的社會調查,後將自己的政治主張傳播到中原大地。因此,將儒家文化與中原地區研學課程設計相結合有一定的必要性。

立足於中原大地,以孔子周遊列國路徑爲基礎教學點,在研學主題的設計上,以儒家經典文化爲主,主要內容爲孔子周遊列國期間發生在河南地區的歷史事件、重要人物以及儒家文化精神,選取與孔子密切相關且具有重要教育意義的歷史遺蹟作爲教學場所。

在研學線路設計上,由河南濮陽至鶴壁、濟源、洛陽,最後到達周口。在河南濮陽以“重走衛國都城帝丘,再現孔子居衛十年”爲課程主題,體悟儒家文化在歷史實踐中的豐富;鶴壁和濟源分別以“衛晉之地浚縣拜子貢,門生言行見微知夫子”“觀黃河奔騰於川上,品時光逝者如斯夫”爲課程主題,帶領學生對孔子在濟源及鶴壁的遊學實踐史蹟進行現場討論,發表觀點;洛陽和周口則依託於其歷史事蹟,以“問理遠赴東周王室,交流促成儒道互補”“古宛丘講誦絃歌,今淮陽實踐遊學”爲主題,引導學生結合《論語》中的經典名句,進行儒家文化的學術交流。具體設計如下:

一、濮陽戚城文物景區:重走衛國都城帝丘,再現孔子居衛十年

瞭解春秋時期濮陽作爲衛國重要城邑期間的重大考古發現,參觀其豐富的地下文化層,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背景進行學習;對孔子在衛國都城帝丘發生的歷史典故進行實地教育,如:靈公召對、子見南子、擊罄懷舒等;運用古今對比的方式,展現濮陽的城市新面貌。引導學生對新時代以來濮陽乃至河南地區的發展變化進行思考。

二、鶴壁浚縣子貢墓:衛晉之地浚縣拜子貢,門生言行見微知夫子

瞭解孔子對子貢等弟子的培養模式,引導學生對儒家文化中因材施教等教學理念作進一步理解認知;對子貢的生平、人物特點等進行深入挖掘,以小組討論形式展開交流,學習子貢尊師重道、知行合一、能察善辯等優良品質。

三、濟源黃河三峽夫子堂:觀黃河奔騰於川上,品時光逝者如斯夫

觀察黃河在不同地形狀態下的樣貌,瞭解黃河的源頭、流域、流經地區以及對沿岸地區帶來的影響,感受母親河對中華文化的孕育作用;對孔子在濟源夫子巖、聖回頭等地的經歷進行實地研究學習,對孔子“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等名句進行現場講解,並引導學生髮表觀點。

四、洛陽孔子問理處:問理遠赴東周王室,交流促成儒道互補

聘請相關專家、導遊對中國古代政治體制演變進行講解,對周朝的禮樂制度及其對中國政治體系的影響進行介紹,使學生了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化過程;通過趣味遊戲等形式,強化溝通互助在中小學課堂中的作用,倡導學生們養成溝通交流、互幫互助的學習習慣。

五、周口淮陽絃歌臺:古宛丘講誦絃歌,今淮陽實踐遊學

開展實踐教學,講解古代樂理知識,並開展古琴演奏的基礎教學,培養學生對中國古樂器的初步瞭解和興趣;介紹“孔子絕糧”的事蹟,並結合《論語》中相關的名句開展討論,樹立積極樂觀的心理態度,進行心理健康建設。

課程考察方面,儒家文化主題研學課程採取過程性評價與表現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研學實踐表現、研學實踐成果、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性思維進行全面綜合考量。評價量表分前期準備、中期表現、後期成果三個階段,體現過程性評價;按研學實踐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地理實踐水平對學生個人表現進行總結,從而體現表現性評價。

開展以儒學文化爲主題的研學課程體系建設,一方面契合了當代社會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引導青少年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有助於增強學生對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傳播儒家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等優秀思想文化,對於探索新時代講好儒家文化的新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