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贞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意外导致的伤口,无论是轻微的擦伤、烫伤,还是更为严重的割伤。面对这些伤口,正确的处理方式至关重要。处理不当不仅会阻碍伤口的愈合,还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甚至造成二次损伤。在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常见的伤口处理误区,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您避免陷入这些误区。

误区一:粉剂处理伤口

在处理伤口时,使用粉剂(如云南白药粉、抗生素磨成的粉或草药粉等)来止血消炎是一个常见的误区。虽然这样做可能会使伤口表面快速结痂,但痂下持续渗液容易发生溃烂、化脓,还可能对伤口造成继发感染。

误区二:红药水或紫药水处理伤口

在伤口处理中,过去常用的红药水和紫药水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和局限性。

紫药水涂抹后,会在伤口表面形成一层痂,这可能会掩盖伤口的真实情况,如感染、化脓等,从而延误治疗。因此,现在已不建议使用紫药水处理伤口。

红药水含有重金属汞的有机化合物,过多的汞离子可能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引起中毒反应。此外,红药水的颜色可能会影响对伤口真实情况的判断,特别是对于较大或较深的伤口,其消毒效果有限。

误区三:酒精或双氧水消毒伤口

在处理伤口时,直接使用酒精或双氧水消毒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酒精,作为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涂抹在伤口表面时,酒精会迅速挥发并带走皮肤的水分,导致伤口表面干燥,进而可能引发剧烈疼痛,并破坏伤口内的正常组织,使得伤口愈合过程变得缓慢。

双氧水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对细菌和病毒都有杀灭效果,其原理是利用其不稳定性,氧化附近的微生物及病原体,破坏其蛋白质结构,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杀死微生物。双氧水极易分解成氧气和水,容易在伤口处产生气泡,能在一定程度上清除坏死组织,并有一定的止血作用。临床上常用于严重创口的清创以及有坏死组织和较深的伤口。但双氧水对伤口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引起疼痛的同时不利于伤口的愈合,且不可用于面部和眼部。

为了改进伤口的消毒处理,推荐使用碘伏作为消毒剂。碘伏是一种广谱的消毒剂,具有溶于水、性质稳定、对皮肤黏膜刺激性小和无需脱碘等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手、皮肤、黏膜及创口的消毒处理。

误区四:不包扎,敞开透气

传统观念认为伤口应该敞开透气以促进愈合,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湿润的环境更有利于伤口的愈合。伤口干燥,易附着硬痂,新生表皮细胞难以移动,伤口愈合时间延长。在对伤口进行消毒后,最好用创可贴、凡士林纱布或伤口敷料覆盖伤口,既可以保持伤口湿润又能避免外界灰尘污染及衣裤摩擦。虽然自行处理伤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和保护伤口,但最好还是到医院的门诊就诊,门诊会根据伤口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敷料和治疗方案,以加速伤口愈合。

误区五:包扎过紧

包扎过紧可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变差,同时伤口接触氧气的机会减少,使伤口愈合时间延长。

误区六:多次换药

频繁换药反而增加伤口感染的机会,破坏刚刚长好的组织,加重瘢痕形成。应根据伤口渗液情况决定换药频次。

误区七:外用药和敷料的选用

在伤口处理的过程中,外用药和敷料的选用至关重要,不当的选择可能导致伤口愈合速度降低甚至加重伤势。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伤口清洗液,以防过敏、皮炎等问题。其中,双氧水在清洁伤口时应谨慎使用,因其对成纤维母细胞有潜在的毒性。如果使用双氧水,应立即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避免氧栓和血凝块的形成,引发出血和皮下气肿的风险。同时,避免双氧水与泡沫敷料的合用,因为会破坏敷料的发泡结构,影响其吸收性能;碘剂对纤维母细胞和白血球具有毒性,需谨慎使用。大范围使用碘剂可能导致全身性吸收后引发代谢性酸中毒,尤其对皮肤敏感的患者更易造成过敏反应;使用甲硝唑时,注意其对凝血剂效果的增强作用,正在使用抗凝血剂的患者应慎用;洗必泰的抗菌能力在有血或有机物存在的情况下会显著降低,因此其实际应用已相对减少;磺胺嘧啶银和庆大霉素在使用时需要注意时限,前者不应长期使用,而后者使用时间通常控制在1至2周。在肉芽组织的处理上,应避免过度清洗以免损伤新生组织。清洗后,不应再次使用双氧水,以免对肉芽造成灼伤。对于肉芽水肿的伤口,可以使用5%至10%的氯化钠溶液进行处理。综上所述,伤口处理中的外用药和敷料选用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伤口的具体情况和身体状况,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愈合效果。

总之,伤口愈合领域的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正在加速进行,理论和应用的探索均取得显著成效。为了实施有效的创面治疗,需深入认知创面的本质,把握其愈合的机理,洞悉防治感染的策略,并掌握促进愈合的诸多手段。在处理伤口时,必须全面而准确地评估患者,包括他们的健康、创面局部状况。基于对创面特点的深刻理解,应明确处理需求,选用最适宜的处理产品。创面愈合后,还需进行追踪,并给予患者必要的健康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