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貞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各種意外導致的傷口,無論是輕微的擦傷、燙傷,還是更爲嚴重的割傷。面對這些傷口,正確的處理方式至關重要。處理不當不僅會阻礙傷口的癒合,還可能增加感染的風險,甚至造成二次損傷。在臨牀觀察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常見的傷口處理誤區,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您避免陷入這些誤區。

誤區一:粉劑處理傷口

在處理傷口時,使用粉劑(如雲南白藥粉、抗生素磨成的粉或草藥粉等)來止血消炎是一個常見的誤區。雖然這樣做可能會使傷口表面快速結痂,但痂下持續滲液容易發生潰爛、化膿,還可能對傷口造成繼發感染。

誤區二:紅藥水或紫藥水處理傷口

在傷口處理中,過去常用的紅藥水和紫藥水都存在一定的誤區和侷限性。

紫藥水塗抹後,會在傷口表面形成一層痂,這可能會掩蓋傷口的真實情況,如感染、化膿等,從而延誤治療。因此,現在已不建議使用紫藥水處理傷口。

紅藥水含有重金屬汞的有機化合物,過多的汞離子可能通過皮膚進入人體,引起中毒反應。此外,紅藥水的顏色可能會影響對傷口真實情況的判斷,特別是對於較大或較深的傷口,其消毒效果有限。

誤區三:酒精或雙氧水消毒傷口

在處理傷口時,直接使用酒精或雙氧水消毒是一個常見的誤區。

酒精,作爲一種常見的消毒劑,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塗抹在傷口表面時,酒精會迅速揮發並帶走皮膚的水分,導致傷口表面乾燥,進而可能引發劇烈疼痛,並破壞傷口內的正常組織,使得傷口癒合過程變得緩慢。

雙氧水作爲一種強氧化劑,對細菌和病毒都有殺滅效果,其原理是利用其不穩定性,氧化附近的微生物及病原體,破壞其蛋白質結構,使蛋白質變性,從而殺死微生物。雙氧水極易分解成氧氣和水,容易在傷口處產生氣泡,能在一定程度上清除壞死組織,並有一定的止血作用。臨牀上常用於嚴重創口的清創以及有壞死組織和較深的傷口。但雙氧水對傷口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引起疼痛的同時不利於傷口的癒合,且不可用於面部和眼部。

爲了改進傷口的消毒處理,推薦使用碘伏作爲消毒劑。碘伏是一種廣譜的消毒劑,具有溶於水、性質穩定、對皮膚黏膜刺激性小和無需脫碘等諸多優勢,被廣泛應用手、皮膚、黏膜及創口的消毒處理。

誤區四:不包紮,敞開透氣

傳統觀念認爲傷口應該敞開透氣以促進癒合,但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溼潤的環境更有利於傷口的癒合。傷口乾燥,易附着硬痂,新生表皮細胞難以移動,傷口癒合時間延長。在對傷口進行消毒後,最好用創可貼、凡士林紗布或傷口敷料覆蓋傷口,既可以保持傷口溼潤又能避免外界灰塵污染及衣褲摩擦。雖然自行處理傷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疼痛和保護傷口,但最好還是到醫院的門診就診,門診會根據傷口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敷料和治療方案,以加速傷口癒合。

誤區五:包紮過緊

包紮過緊可導致局部血液循環變差,同時傷口接觸氧氣的機會減少,使傷口癒合時間延長。

誤區六:多次換藥

頻繁換藥反而增加傷口感染的機會,破壞剛剛長好的組織,加重瘢痕形成。應根據傷口滲液情況決定換藥頻次。

誤區七:外用藥和敷料的選用

在傷口處理的過程中,外用藥和敷料的選用至關重要,不當的選擇可能導致傷口癒合速度降低甚至加重傷勢。

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傷口清洗液,以防過敏、皮炎等問題。其中,雙氧水在清潔傷口時應謹慎使用,因其對成纖維母細胞有潛在的毒性。如果使用雙氧水,應立即使用生理鹽水沖洗,避免氧栓和血凝塊的形成,引發出血和皮下氣腫的風險。同時,避免雙氧水與泡沫敷料的合用,因爲會破壞敷料的發泡結構,影響其吸收性能;碘劑對纖維母細胞和白血球具有毒性,需謹慎使用。大範圍使用碘劑可能導致全身性吸收後引發代謝性酸中毒,尤其對皮膚敏感的患者更易造成過敏反應;使用甲硝唑時,注意其對凝血劑效果的增強作用,正在使用抗凝血劑的患者應慎用;洗必泰的抗菌能力在有血或有機物存在的情況下會顯著降低,因此其實際應用已相對減少;磺胺嘧啶銀和慶大黴素在使用時需要注意時限,前者不應長期使用,而後者使用時間通常控制在1至2周。在肉芽組織的處理上,應避免過度清洗以免損傷新生組織。清洗後,不應再次使用雙氧水,以免對肉芽造成灼傷。對於肉芽水腫的傷口,可以使用5%至10%的氯化鈉溶液進行處理。綜上所述,傷口處理中的外用藥和敷料選用是一個複雜而精細的過程,需要醫護人員根據患者傷口的具體情況和身體狀況,科學合理地選擇和搭配,以達到最佳的癒合效果。

總之,傷口癒合領域的研究,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正在加速進行,理論和應用的探索均取得顯著成效。爲了實施有效的創面治療,需深入認知創面的本質,把握其癒合的機理,洞悉防治感染的策略,並掌握促進癒合的諸多手段。在處理傷口時,必須全面而準確地評估患者,包括他們的健康、創面局部狀況。基於對創面特點的深刻理解,應明確處理需求,選用最適宜的處理產品。創面癒合後,還需進行追蹤,並給予患者必要的健康教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