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盐阜大众报

东台经济开发区

招大引强加速跑 攀高向新站排头

□唐雅 朱静 张莉琳

今年以来,东台经济开发区锚定“盐城开发园区站排头、全省开发区争一流”奋斗指向,以开工百亿级项目、培育百亿级企业、打造百亿级产业链为战略支点,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掀起“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热潮,以争先之勇拼项目,以会战之势抓建设,以实干之姿聚产业,奋力谱写现代化东台园区建设新篇章,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项目为王

集聚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项目建设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东台经济开发区高举“工业强市”大旗,推动金属材料、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焕新,培育壮大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低空经济、6G通讯等未来产业,锁定“高精新”,突出“链群配”,致力打造百亿企业领航、十亿企业支撑、亿元项目配套的骨干企业矩阵,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4月下旬,被列入省重大项目的联合飞机无人机产业基地项目在东台经济开发区开工,在撬动东台制造向低经济、高端装备焕新升级的同时,引发人们对科技引领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据悉,项目投资人联合飞机集团,是专业从事重载荷无人机装备研发、生产和服务的领军企业,累计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300余项,自主研发的飞行控制系统和电控共轴技术打破欧美封锁、填补国内空白。

重大项目真抓实干的背后,是东台经济开发区上下超前谋划、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面对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东台经济开发区聚力“攻龙头”,产业招商刷新高度。选优配强专业招商力量,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攻坚行动,新签约旭欧伺服电机、远洋智能模块、盛矽光伏网版等12个重大产业项目,接连落户百亿级、50亿级光伏、储能项目,引领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完善服务专班推进机制,抢工会战、比学赶超蔚然成风,新开工新中洲合金、东富龙生物医药装备等一批强链补链项目,超晶光伏5个多月建成投产,天合光能从主体工程开工到首台设备进场仅100天,智泰储能电池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持续刷新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条”。新竣工金利美组件等10亿元以上项目6个,领胜11条模组产线投产、新增销售4亿元,徕木电子新增销售2亿元,今年列入省重大项目2个、盐城市重大项目12个,正在紧扣序时、抢工会战。

科技攻坚

竞逐新质生产力“新赛道”

牢牢把握“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东台经济开发区始终把培大育强作为发展之要,梯次培育特色创新主体,一体推进高企培育、专精特新、股改上市“企业发展三件事”,通过科创赋能、数字赋能、开放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创塑园区新优势上勇攀高峰。

走进经济开发区东区,一大批新兴战略性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破土拔节。去年底,百亿级天合光伏、智泰储能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引领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智泰公司十分注重新能源材料技术的产业转化攻关,目前已实现4GWh的产能。眼下,一期一阶段投产项目订单储备充足,未来将持续投资、新上产线,利用三年左右时间,打造投资过百亿元、产值过百亿元、市值过百亿元的企业。

作为盐城市瞪羚企业的星基智能装备聚力推进科技创新,研制开发的各类特殊线缆生产设备以高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不断受到市场青睐。自第一套汽车电线挤出生产装备线成功实施以来,公司已为国内汽车电缆制造提供了80%以上的产能,技术水平追赶国际先进制造厂商。目前在手订单已排至10月份,全年销售目标有望超3亿元。

聚焦新质生产力,东台经济开发区聚力“促转型”,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科技创新深入推进,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沃特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17家,和信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耀鸿承担盐城首个国家级产业链协同攻关项目,美客获得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数实融合加速推进,科森入选国家 5G工厂,星基获批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35 家。领胜被表彰为省优秀企业,创励安、星基分别入选盐城市雏鹰企业、盐城市瞪羚企业。

高效服务

构筑营商环境“硬支撑”

环境就是生产力,服务就是竞争力。东台经济开发区以全局视野谋划土地资源供给、产能指标配置、环保容量保障,确保大项目、好项目落得下、建得快、发展好。与此同时,协同推进西区有机更新和东区功能完善,加快构建东西呼应、南北贯通、内外循环的空间格局,积极锻造承载能力强、产业集聚优、功能配套全的发展平台和载体,以配套吸引项目,让广大客商投资放心、创业称心、居住舒心。

完善产业配套功能。全面融入市主城区,在功能配套上形成东西互动、南北贯通、内外循环体系。区内建有国家级金属材料检测中心、协鑫热电、内河港池、中石油昆仑燃气站,高标准打造惠民中心、人才公寓、科创中心。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实施道路联通工程,园区交通“微循环”进一步畅通。紧盯重大项目配套,同步实施“水电气热污”管网扩容延伸,新建日处理2.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

优化资源要素供给。通过节约集约开发,空间承载力有效提升,为投资者提供新征用地、盘活存量、入驻标准厂房等多种选择。统筹配置用能、产能、环保等指标,优先保障优质项目需求。高度重视人力资源供给,与省内外高职院校广泛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每年输入产业技能人才6000人次以上。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成东台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20条”等各项奖励政策,推动上级惠企助企措施落地落实,区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智改数转、股改上市,夯实高质量发展坚实根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