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通日报

□黄俊生

徐敬业兵败逃亡的历史,《新唐书》有录:“将入海逃高丽。抵海陵,阻风遗山江中。”《资治通鉴·考异》说:“敬业入海,欲奔东夷,至海陵界,阻风。”而骆宾王随徐綗潜逃白水荡的事,史书并无记载,甚或骆宾王兵败后是死是活都语焉不详,时至今日,骆宾王的归属之谜,依然是学界争执不休、各抒己见的话题。

先看《旧唐书》怎么说的。《旧唐书》作者刘昫、张昭远用五个字来交代,可谓简练至极:“敬业败,伏诛。”就凭这语焉不详的五个字,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推断骆宾王也被王那相所杀:“乙丑,敬业至海陵界,阻风,其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宾王首来降。”也许司马光是这么想的,既然徐敬业受风所阻滞留狼山江上被部将所杀,与徐敬业同行的骆宾王岂有生还之理!与司马光同时代的宋祁、欧阳修就不这么认为,他们在《新唐书》中把《旧唐书》里“伏诛”二字改掉,变成“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不知所之就是不知道哪里去了,失踪了。《新唐书》比《资治通鉴》说得缓和一点,既然没有证据指向骆宾王被杀,那就让他失踪吧,把人说死了,就没回旋余地了,说“不知所之”,将来还可以往两头靠。

由此可见,古代的史书,遇到模棱两可的事时,是可以合理推断的。

还有几处记载,非但没能解开骆宾王归宿之谜,反而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唐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说骆宾王“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郗云卿在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受托搜集和整理《骆宾王文集》,他说骆宾王“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晚唐孟棨撰写了一卷诗论著作《本事诗》,记录了许多唐朝诗人的逸事,他说得就更加神奇,说徐敬业根本就没死,逃到湖南衡山当了和尚,活到九十几岁,而骆宾王也落发为僧,云游四方,后隐栖杭州灵隐寺,一百岁上才圆寂。

孟棨说,扬州兵败后,徐敬业与骆宾王都逃脱了,征讨大军将帅遣人追捕不着,怕朝廷怪罪而丢失脑袋,就从死人堆里找了两个长得与徐敬业、骆宾王相像的人剁下首级,用匣子装了向上交差。后来明明知道两人并未死,却不敢再去追捕。徐、骆二人都出家当了和尚,徐敬业活到九十多,还出版了《游南岳记》。骆宾王游历名山大川,到过灵隐寺,活过百岁。他们为什么得此善终,就因为他们匡复大唐留美名,人们都自觉保护他们。

孟棨还煞有介事地描述了一段故事,让世上的文人墨客整整痴迷了一千余年:

宋之问因犯事被贬黜,流放到江南杭州,遂游灵隐寺,正值夜月极明,景色极佳,宋之问沿着长廊边走边吟,想在墙壁上题首诗。想了好半天,才想出第一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第二句怎么想也觉得不如意。正在反复吟哦,忽听一位点着长明灯独坐大禅床的老僧接口吟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愕然,茅塞顿开,思如泉涌,后面的诗句滔滔不绝:“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第二天,宋之问去拜访老僧,老僧已不见了。有知情的和尚悄悄地告诉宋之问,老僧就是骆宾王。(意译自《本事诗》)

显然,这是个杜撰的故事。骆宾王大了宋之问30岁,但两人并不陌生,属忘年之交,关系不错,互有酬诗往来。孟棨描绘的场景中,两人似乎并不相识,这就有悖真实。但是,这故事尽管破绽百出,离奇荒唐,后世文人却深信不疑,而且听得心醉神迷。

拨开骆宾王亲手布下的这片疑云的,是明朝正德年间通州一位姓曹的农民,披露此事的是明朝万历刻本《通州志》。据《通州志》载:

正德九年(1514),曹某者凿靛池于城东黄泥口,忽得古冢题名石曰:唐骆宾王之墓。启棺见一人衣冠如新,少顷即灭。曹惊讶,随封以土,取其石而归。籍籍闻诸人有欲觉之者,曹惧,乃碎其石。

尝考宾王本传,文明(唐睿宗年号)中,与李敬业共谋起义兵于广陵,不捷而遁。通(州)近广陵而且僻。此岂证欤?然世所传,谓其落发,遍游诸名山,今章服俨然,何也!岂嗣圣物革后,宥而弗罪,复迯于释耶?抑人怜其才故厚其葬耶?

《通州志》说得很清楚。公元1514年,即骆宾王失踪830年后,通州一位姓曹的农民于城东黄泥口凿染布的靛池处,挖到一座古墓,墓碑上写着“唐骆宾王之墓”,打开棺木,死者栩栩如生,衣冠如新,见光后片刻便毁灭。姓曹的将古墓回填,只带了墓碑回去。后来,这件事被人知晓,议论纷纷,曹姓农民怕招事,就把墓碑砸碎。

撰写《通州志》的作者又说,骆宾王在兵败扬州后,并没有投水死亡,也没有被兵士所杀,而是遁逃。通州离扬州很近,况且僻静,骆宾王所以逃到了通州,这座墓就是证据。世上流传骆宾王又是落发做了和尚啦,又是云游名山大川啦,都不属实,你看,这古墓里的人身着礼服躺在这儿,不就说明了问题吗?再说,唐中宗皇帝复位后,已经为徐敬业和骆宾王平了反,哪有被平反了还要出逃做和尚的道理?不过,是谁把他葬在这里的呢?或许是有人敬佩他的才华而加以厚葬的吧?

是谁把骆宾王葬在黄泥口?这个谜直到清康熙年间才被解开,揭示谜底的是李(徐)敬业第三十五代后裔李于涛。李于涛的著作《雪崖外集》中有首谒骆宾王墓诗,他在诗的序言中明确说:

宾王客死崇川,尚庵公(即徐綗)具衣冠以敛黄泥一穴。

《五山全志》和《通州直隶州志》也记载:

李于涛,英公三十七世孙也。三十五世祖德基公讳敬业者,起义扬州,讨武氏不克,一时眷属逃窜几尽。三十四世祖尚庵公讳綗者,偕幕府骆宾王匿邗之白水荡。久之,宾王客死崇川。尚庵公具衣冠以敛黄泥一穴,表其墓曰:唐骆某之墓。载之家乘最详。

先大人备兵宝婺,知义乌绣川溪亦有墓,特往礼之。其子孙述云:本墓实在崇川。后人追思莫措,故特为衣冠墓,以志不朽。

这样,故事情节又回到公元684年。

骆宾王随徐綗一众乘天黑跳水匿隐在河港纵横、芦苇丛生的水荡之中,在当地民众掩护下,一次又一次躲过官府追捕。官军为了交差,就砍了或逮了两个面貌酷似徐綗和骆宾王的人送去交差。后来,官兵明明知道钦犯就隐匿在白水荡,却不好再去追捕,便睁只眼闭只眼,骆宾王才得以苟延残喘。当时,骆宾王身体与精神上备受打击,过着惊魂未定的日子。后来,他移居胡逗洲,遁匿几年,带着满腔壮志未酬的遗恨,离开人世,徐綗择城东黄泥口厚葬宾王。

705年,武则天还政于李家,中宗李显复位,立即为徐敬业平反,复赐姓李,徐綗被召回京城任职。不过,经历了扬州兵变之后,徐綗也无心政事,又得罪了他人,被贬外放,徐綗索性挂印辞官,回到胡逗洲定居。徐綗后人曾在骆宾王故乡附近州县为官,知道骆宾王的老家浙江义乌绣川溪也有骆宾王墓,便特意去谒拜。骆宾王的后人告诉说,宾王真正的墓在通州,骆氏后人在义乌设的是衣冠冢,以志怀念。 《南通传》连载 第六章 曲项高歌:骆宾王隐踪之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