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南通日報

□黃俊生

徐敬業兵敗逃亡的歷史,《新唐書》有錄:“將入海逃高麗。抵海陵,阻風遺山江中。”《資治通鑑·考異》說:“敬業入海,欲奔東夷,至海陵界,阻風。”而駱賓王隨徐綗潛逃白水蕩的事,史書並無記載,甚或駱賓王兵敗後是死是活都語焉不詳,時至今日,駱賓王的歸屬之謎,依然是學界爭執不休、各抒己見的話題。

先看《舊唐書》怎麼說的。《舊唐書》作者劉昫、張昭遠用五個字來交代,可謂簡練至極:“敬業敗,伏誅。”就憑這語焉不詳的五個字,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裏推斷駱賓王也被王那相所殺:“乙丑,敬業至海陵界,阻風,其將王那相斬敬業、敬猷及駱賓王首來降。”也許司馬光是這麼想的,既然徐敬業受風所阻滯留狼山江上被部將所殺,與徐敬業同行的駱賓王豈有生還之理!與司馬光同時代的宋祁、歐陽修就不這麼認爲,他們在《新唐書》中把《舊唐書》裏“伏誅”二字改掉,變成“敬業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不知所之就是不知道哪裏去了,失蹤了。《新唐書》比《資治通鑑》說得緩和一點,既然沒有證據指向駱賓王被殺,那就讓他失蹤吧,把人說死了,就沒回旋餘地了,說“不知所之”,將來還可以往兩頭靠。

由此可見,古代的史書,遇到模棱兩可的事時,是可以合理推斷的。

還有幾處記載,非但沒能解開駱賓王歸宿之謎,反而使真相更加撲朔迷離。唐人張鷟在《朝野僉載》中說駱賓王“與徐敬業興兵揚州,大敗,投江水而死”;郗雲卿在唐中宗李顯復位後,受託蒐集和整理《駱賓王文集》,他說駱賓王“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晚唐孟棨撰寫了一卷詩論著作《本事詩》,記錄了許多唐朝詩人的逸事,他說得就更加神奇,說徐敬業根本就沒死,逃到湖南衡山當了和尚,活到九十幾歲,而駱賓王也落髮爲僧,雲遊四方,後隱棲杭州靈隱寺,一百歲上才圓寂。

孟棨說,揚州兵敗後,徐敬業與駱賓王都逃脫了,征討大軍將帥遣人追捕不着,怕朝廷怪罪而丟失腦袋,就從死人堆裏找了兩個長得與徐敬業、駱賓王相像的人剁下首級,用匣子裝了向上交差。後來明明知道兩人並未死,卻不敢再去追捕。徐、駱二人都出家當了和尚,徐敬業活到九十多,還出版了《遊南嶽記》。駱賓王遊歷名山大川,到過靈隱寺,活過百歲。他們爲什麼得此善終,就因爲他們匡復大唐留美名,人們都自覺保護他們。

孟棨還煞有介事地描述了一段故事,讓世上的文人墨客整整癡迷了一千餘年:

宋之問因犯事被貶黜,流放到江南杭州,遂遊靈隱寺,正值夜月極明,景色極佳,宋之問沿着長廊邊走邊吟,想在牆壁上題首詩。想了好半天,纔想出第一句:“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第二句怎麼想也覺得不如意。正在反覆吟哦,忽聽一位點着長明燈獨坐大禪牀的老僧接口吟道:“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之問愕然,茅塞頓開,思如泉湧,後面的詩句滔滔不絕:“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第二天,宋之問去拜訪老僧,老僧已不見了。有知情的和尚悄悄地告訴宋之問,老僧就是駱賓王。(意譯自《本事詩》)

顯然,這是個杜撰的故事。駱賓王大了宋之問30歲,但兩人並不陌生,屬忘年之交,關係不錯,互有酬詩往來。孟棨描繪的場景中,兩人似乎並不相識,這就有悖真實。但是,這故事儘管破綻百出,離奇荒唐,後世文人卻深信不疑,而且聽得心醉神迷。

撥開駱賓王親手佈下的這片疑雲的,是明朝正德年間通州一位姓曹的農民,披露此事的是明朝萬曆刻本《通州志》。據《通州志》載:

正德九年(1514),曹某者鑿靛池於城東黃泥口,忽得古冢題名石曰:唐駱賓王之墓。啓棺見一人衣冠如新,少頃即滅。曹驚訝,隨封以土,取其石而歸。籍籍聞諸人有欲覺之者,曹懼,乃碎其石。

嘗考賓王本傳,文明(唐睿宗年號)中,與李敬業共謀起義兵於廣陵,不捷而遁。通(州)近廣陵而且僻。此豈證歟?然世所傳,謂其落髮,遍遊諸名山,今章服儼然,何也!豈嗣聖物革後,宥而弗罪,復迯於釋耶?抑人憐其才故厚其葬耶?

《通州志》說得很清楚。公元1514年,即駱賓王失蹤830年後,通州一位姓曹的農民於城東黃泥口鑿染布的靛池處,挖到一座古墓,墓碑上寫着“唐駱賓王之墓”,打開棺木,死者栩栩如生,衣冠如新,見光後片刻便毀滅。姓曹的將古墓回填,只帶了墓碑回去。後來,這件事被人知曉,議論紛紛,曹姓農民怕招事,就把墓碑砸碎。

撰寫《通州志》的作者又說,駱賓王在兵敗揚州後,並沒有投水死亡,也沒有被兵士所殺,而是遁逃。通州離揚州很近,況且僻靜,駱賓王所以逃到了通州,這座墓就是證據。世上流傳駱賓王又是落髮做了和尚啦,又是雲遊名山大川啦,都不屬實,你看,這古墓裏的人身着禮服躺在這兒,不就說明了問題嗎?再說,唐中宗皇帝復位後,已經爲徐敬業和駱賓王平了反,哪有被平反了還要出逃做和尚的道理?不過,是誰把他葬在這裏的呢?或許是有人敬佩他的才華而加以厚葬的吧?

是誰把駱賓王葬在黃泥口?這個謎直到清康熙年間才被解開,揭示謎底的是李(徐)敬業第三十五代後裔李于濤。李于濤的著作《雪崖外集》中有首謁駱賓王墓詩,他在詩的序言中明確說:

賓王客死崇川,尚庵公(即徐綗)具衣冠以斂黃泥一穴。

《五山全志》和《通州直隸州志》也記載:

李于濤,英公三十七世孫也。三十五世祖德基公諱敬業者,起義揚州,討武氏不克,一時眷屬逃竄幾盡。三十四世祖尚庵公諱綗者,偕幕府駱賓王匿邗之白水蕩。久之,賓王客死崇川。尚庵公具衣冠以斂黃泥一穴,表其墓曰:唐駱某之墓。載之家乘最詳。

先大人備兵寶婺,知義烏繡川溪亦有墓,特往禮之。其子孫述雲:本墓實在崇川。後人追思莫措,故特爲衣冠墓,以志不朽。

這樣,故事情節又回到公元684年。

駱賓王隨徐綗一衆乘天黑跳水匿隱在河港縱橫、蘆葦叢生的水蕩之中,在當地民衆掩護下,一次又一次躲過官府追捕。官軍爲了交差,就砍了或逮了兩個面貌酷似徐綗和駱賓王的人送去交差。後來,官兵明明知道欽犯就隱匿在白水蕩,卻不好再去追捕,便睜隻眼閉隻眼,駱賓王才得以苟延殘喘。當時,駱賓王身體與精神上備受打擊,過着驚魂未定的日子。後來,他移居胡逗洲,遁匿幾年,帶着滿腔壯志未酬的遺恨,離開人世,徐綗擇城東黃泥口厚葬賓王。

705年,武則天還政於李家,中宗李顯復位,立即爲徐敬業平反,復賜姓李,徐綗被召回京城任職。不過,經歷了揚州兵變之後,徐綗也無心政事,又得罪了他人,被貶外放,徐綗索性掛印辭官,回到胡逗洲定居。徐綗後人曾在駱賓王故鄉附近州縣爲官,知道駱賓王的老家浙江義烏繡川溪也有駱賓王墓,便特意去謁拜。駱賓王的後人告訴說,賓王真正的墓在通州,駱氏後人在義烏設的是衣冠冢,以志懷念。 《南通傳》連載 第六章 曲項高歌:駱賓王隱蹤之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