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渭南日报本报记者 王小敏

5月14日上午9点半,刘冰梅一头钻进大棚里,剪下一个个成熟的高石脆瓜。她的丈夫熟练地将采摘好的脆瓜进行筛选、装箱,等待客户上门取货。今年是他们种植温室大棚高石脆瓜的第5年,一亩地年均收入12余万元。

刘冰梅是大荔县两宜镇葫芦庄村人。高石脆瓜是两宜镇的支柱产业,今年全镇种植面积共6000余亩。其中,日光温室棚1000余亩,钢架棉被棚2000亩,隧道棚1500亩,露天种植1500亩。预计年产值9000余万元。

两宜镇农办干部、农技专家张长生告诉记者,高石脆瓜在两宜镇已有600多年的栽培史,过去是露天种植,脆瓜的品相不好,一年只挂一次果,产量低。遇上雨水多的时候,瓜还有可能烂在地里。果子成熟后,瓜农等待客商上门采购,或者拉到周边售卖。如今,虽然劳动力没增加,瓜农的收入却翻了几倍。

地还是那片地,为何前后收入差距这么大?张长生解释,种植、销售模式变了。为了打破传统农业种植的瓶颈,镇政府先后多次派种植大户走访农技类院校、农业发展先进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应用推广了“冷棚+隧道棚+钢架设施棚+日光温室棚”的设施大棚组合种植技术,使用了水肥一体化渗管、智能温控操作系统等新技术,将原本需要在清明节前后种植、夏季产出的高石脆瓜,变成了一年常熟的“四季瓜”,让高石脆瓜多时间段错峰上市,成为瓜农增收的关键。

如何赢得市场?两宜镇政府通过强化宣传、示范带动,政策扶持,科技引领,项目驱动,服务保障等措施,将高石脆瓜发展至今,逐步实现由露天栽培向温室栽培推进。该镇还成立高石脆瓜专业合作社,形成以东高城村、西高城村、东白池村、葫芦庄村为中心的高石脆瓜示范园区。同时,组建了高石脆瓜农技专家团队,根据季节、温度、湿度等情况进行具体指导,保障高石脆瓜皮薄、瓤脆、汁甜的特点,引导果农提高品牌意识。果农们科学管理,通过合理调节控制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每株瓜蔓只结一个果实来保证脆瓜的品质和口感。在销售过程中,果农大量使用充气袋,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失,提高果品收益。据介绍,由于高石脆瓜的品相和口感很好,多以礼盒出售,一盒装2至3个,每盒销售价150元到180元不等,深受市场欢迎。

两宜镇副镇长杨大伟介绍,树立品牌、扩大销售半径也是一门“生意经”。两宜镇政府顺应互联网销售趋势,扩展线上销售渠道,建立了销售微信群,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联手各大网红带货。并通过展销会、年货节等形式开展线下销售,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两宜镇高石脆瓜的品牌越来越亮,生意越做越红火,种植户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也越过越有滋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