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天津日報

天開高教科創園

積蓄勢能 向“新”而行

——天津創新創業高地天開園一線觀察

新華社記者 邵香雲 白佳麗 郭方達

位於天津市的天開高教科創園(以下簡稱“天開園”)自開園以來,註冊企業已超過1600家,集聚科技和金融服務機構225家,兌現政策資金2.36億元……作爲京津冀創新創業新高地,許多故事正在這裏發生。

“舊瓶裝新酒”,

向“存量空間”要“增量價值”

向“存量空間”要“增量價值”,是天開園的一場有益探索。

爲解決天津面臨的高校創新創業平臺分散、科創服務資源不足、高校科研與城市產業結合不夠緊密等挑戰,天津提出建設一座現代科創園區,破解科技創新“孤島現象”。

2023年5月18日,以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片區爲核心區,輻射更多科教機構、產業基地的天開園正式開園。天開園核心區域,是由南開區閒置近10年的樓宇、廣場提升改造而來。

“舊瓶裝新酒”,天開園開始凝聚創新創業人才。孔繁華看中了天開園的發展潛力,於2023年8月成立天開集思拓(天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天開園核心區。

“作爲新材料領域企業,我們此前在北京發展,爲尋求更大生產場地和更優惠政策,我們來到這裏。”集思拓負責人孔繁華說,他不僅在天開園有了一間辦公室,還在天津市寧河區承租了一座4000平方米的廠房,爲產品產業化做準備。

天津市科技局副局長方偉說,目前,天開園累計新增註冊企業突破1600家,除了引進天津優秀的創業企業外,還向京津冀乃至更大範圍輻射,目前新增企業中,京冀兩地來源企業達到12%。

“天開園已經成爲京津冀三地創業者投資興業的新沃土。”天津市科技局局長朱玉兵說。

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成果轉化落地開花

科教資源豐富的天津,如何打通“產學研”通道?天開園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天津大學博士後、天津心脈聯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雙陽對此深有體會。

“跨出實驗室大門,走向創業大道並不容易,科研轉化需要一個良好的載體。”李雙陽說,他曾考察許多地方,希望科研成果轉化爲產品。天開園的建設,讓他能夠在與母校“一牆之隔”的地方播種夢想。

從專利申請到融資配套,從創始人補貼到企業運營支持,天開園“一站式”的創業服務,讓李雙陽起步順利。創業以來,李雙陽團隊已研發出具有自癒合功能的仿生人工血管等一系列產品。“我們力爭5年內實現產品技術市場化的目標。”李雙陽說。

目前,天開園已與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17家高校校友會簽署合作協議,暢通高校與園區的“握手”通道,聚焦天津在化學、化工、材料等領域的學科優勢,推動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到天開園轉化。

一組數據證明了這一探索的成果。截至目前,天開廣場註冊的532家企業中,高校師生及校友企業佔比接近80%。一批以先進技術爲支撐的科技型企業先後落戶天開園,越來越多優秀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搭建創業“底座”,

爲初創者“保駕護航”

啓迪控股董事長王濟武、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一場場由知名企業家牽頭的“天開大講堂”,成爲最受歡迎的“課堂”,企業家與創業者們互相激發靈感、交流觀點。

除了搭建交流平臺,天開園中各項細緻服務,爲初創者們解決了後顧之憂。

天津永續新材料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駐天開園的企業,如今擁有多個“第一”——園區內首個獲得合同訂單、首個獲得銀行科技貸款、首個申請獲得發明專利授權的高科技納米新材料公司。

作爲一家科技創新企業,發明專利申請較爲頻繁。在天開園幫助下,企業成功跨過了專利申請兩年預審期,縮短了從實驗室走向概念驗證和中試的過程,成爲天開園首家獲得發明專利授權的企業。

今年,劉朝輝的創業之路有了新收穫,公司已累計獲得了300多萬元訂單,預計2024年底這一數字能達到2000萬以上。“我們希望成爲天開園首批IPO的公司。”劉朝輝說。

更多保障爲創業公司長遠發展注入動能。方偉說,天開園通過打通股權、債權及其他金融服務通道,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目前已引入61家投資機構,並與20多家銀行簽署合作協議。

創新天開,正一路向“新”而行。

新華社天津5月17日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