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農民日報

山東利津縣

羊舍提檔升級羊產業提質增效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趙煒

“以前在村裏養殖,工作全靠人工。現在的養殖條件好了,設施齊全,流程自動化,我們兩口子工作輕鬆不少。”近日,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鹽窩鎮養殖大戶王成旺笑容滿面地說,得益於鎮上的黃河口灘羊產業園,他自己實現了50畝標準化養殖區“拎包入駐”,養殖規模達到1萬餘隻。

利津縣鹽窩鎮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肉羊屠宰、養殖行業,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存欄肉羊140萬隻、年交易額67億元、帶動從業羣衆超3萬人的規模化肉羊產業。

分散經營、大而不強曾一度困擾鹽窩鎮肉羊產業發展。2019年以來,針對檔次低、鏈條短、監管難等問題,東營市、利津縣、鹽窩鎮共同發力,規劃投資28.6億元,佔地面積1萬畝,建設全國單體面積最大的肉羊標準化養殖園區。目前,已建設高標準羊舍400棟,遷入散養戶350戶。

據產業園工作人員李姝毅介紹,經過多年迭代,羊舍已發展到“3.0版本”。1.0版本是部分露天養殖。2.0版本養殖棚舍全覆蓋,初步實現了雨污分離。3.0版本採用高牀養殖模式,棚頂配套光伏發電設施,牀下安裝糞污收集設施,實現了雨污分離、糞污日產日清,有效解決了糞污、氣味等環境問題。

與羊舍一同提質升級的,還有肉羊養殖的經濟效益。“一個3.15畝的棚租金一年3萬元,能養900~1000只羊。一隻羊,能盈利200元左右。”王成旺說,羊與排泄物分離降低了病亡率,還能增加養殖密度,同面積養殖棚,年收益提升約50%。此外,光伏發電設施年發電3000萬度,每年可帶來收益1200萬元。

近年來,產業園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研究院團隊合作,培育出黃河口雪花羊等自主品種;建設智慧養殖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測黃河口灘羊生長狀況;實施肉羊屠宰深加工項目,精細分割羊肉提升產品附加值……一系列有力舉措,爲鹽窩鎮帶來“中國肉羊小鎮”“全國鄉村特色產業超十億元鎮”“山東省鄉村振興示範鎮”等榮譽稱號。

“接下來,我們準備加快改造部分2.0版本養殖棚,同時繼續新建3.0版本養殖棚。”鹽窩鎮黨委書記李建設表示,鹽窩鎮將瞄準集約化、標準化、智慧化、品牌化、組織化發展方向,堅持產業融合、協同創新,建設產業鏈條長、綜合帶動效益強的肉羊產業高地,努力打造鄉村產業振興“齊魯樣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