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經你詩意般的文字,享受盛放

——冉前鋒散文集《俯仰岐陽關》讀後

文/袁野

收到重慶作家冉前鋒寄來的《俯仰岐陽關》已快四個月,記得當時還是天寒地凍時節,那段時間由於搬家換工作等一些瑣事,一直沒能靜下心來認真拜讀佳作。這一擱,從霜雪紛飛就到了春入花梢。一個週末,我坐在朋友的鄉間農家小院,嗅着空氣中淡淡的泥土,青草,柑桔花的芳香,開始品讀《俯仰岐陽關》。

這本由天津出版傳媒集團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文集,秉承了他們一貫的設計風格,十六開合本,暮藍色的封面一枝灼灼綻放的桃花,伴春而歸的燕一隻振振展翅,一隻剛好輕落桃枝間,整個封面設計悅目而沉靜。

院壩外,是油菜花鋪灑的百畝梯田,黃燦燦的,爲春而來,在這樣的季節,邂逅一壟花開,豔亮春天,與一本書,推心置腹。

這本散文集的書名是選用的開篇之作《俯仰岐陽關》的標題,書名是一本文集的靈魂,它可影射出作者想通過這本書集所傳達的一種意境,給讀者直入心靈的所思所感所悟。作者用了一個動詞“俯仰”,這個詞在字典裏的意思是低頭和抬頭,在這裏,我的解讀是,它象徵着一種進退。

岐陽關位於長嶺,長嶺屬於七曜山脈,橫跨渝湘鄂川四省,號稱南方長城。書中作者這樣寫道:它位於長江南岸海拔一千一百八十四米的南岸長嶺最高峯火山附近,號稱“南天砥柱,鄂西雄關”。我覺得岐陽關在作者心中已不僅僅是一座山峯,是他爲自己在事業和文學道路上設定的一個新目標,從他一篇又一篇的文學作品抵達他不斷攀越的文字高峯。隔着時空回看,作者發出了真想再走一次岐陽關的感慨,也纔有了這本書名。

《俯仰岐陽關》輯錄了冉前鋒近五、六年時間創作的二十篇散文作品,這是繼作者《大江東去》《泉從山邊來》兩部文集推出之後的又一力作。我們可以從《俯仰岐陽關》的每篇精作中看出,這本散文集的作品不論從文章的架構筆力表達上更趨成熟,故事呈現更加豐沛,是作者經年筆耕不綴的一次完美蛻現,更是作者對自己在人生以及文學旅途上一段里程碑式的註解。

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始終把自己堅定的文學目光深情地鎖定在川江邊上的故鄉,故鄉的寨子,故鄉的親人,這使得他作品中的風物故事,人物情感都緊密地圍繞着那些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騰挪延綿,而我們也正是通過作者這種聚焦似的文學具象的流變描摹,才真切地感受到那些故事所帶來的讓我們覺得頗有感染力的藝術享受。

長江是我國最大的河流,它蜿蜒6300多公里,流經我國11個省市自治區,長江的各段都有別名:四川宜賓至湖北的宜昌,被稱爲川江。川江流段全長約一千零三十三公里,水流湍急,兩岸山巒夾峙,所以又有“峽江”之稱。川江流經雲陽六十八點一公里,長江三峽位於其末端,因此註定了川江的非凡與卓絕。冉前鋒的老家雲陽縣盤沱鎮,是川江邊的一個回水沱。長江成爲他創作的源泉,也是他在流逝的時光無痕裏時而回望的方向。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那些靠江喫江的水上工作者,雲陽稱之爲“橈鬍子”,在我們開州稱爲“船板凳”。

自幼生活在長江邊的冉前鋒對橈鬍子有着特別深厚的感情,在他彌散着鄉土氣息的筆觸下,那些早已湮沒於歷史時間長河裏的橈鬍子、縴夫、水毛子……作者行雲流水般地描摹,既流溢出他們搏擊驚濤駭浪的艱辛和殘酷,也向讀者展示了浩瀚川江上水生文明的神祕與驚異,那些響徹在川江流域的川江號子,縈迴在筆者的筆端,讓我們循着字裏行間穿越一部厚重的川江文化史,讓我們對那些川江上的弄潮兒有了活色生香的動感體會。

“世代傍水而居的漁民在盤沱的長江沿岸放巴網,張攔網,放滾鉤,沉蝦籠。這些捕魚工具必須頭一天放入水中。第二天一早去取,不管是三九嚴寒還是大雪紛飛……這就是漁家的冬泳”“船擱淺後,岸上的縴夫和船上的人就必須下到水裏,肩扛手推,長篙短橈,這往往也是在寒冷刺骨、洶湧澎湃的江水中工作,也是行船人的冬泳”“從下碼頭下水,船要解纜、划動、避浪、躲漩……”“提肘,抱水,划水,側身,換氣,打腿,揮臂”橈鬍子的故事縱然豐茂繁雜,一經他筆,自會有繁花彌天的磅礴大氣,信手拈來的一串串動詞,形象,生動,熨貼,繪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橈鬍子形象,閱讀過程中我時刻被這種身臨其境所感染,如若川江蕩起的漣漪,一浪一浪地動感十足。

感念於作者對幽微細節的洞察,落筆於遊刃有餘的遼越。我在閱讀冉前鋒的作品時,經常會有一種錯覺,一個鐵骨錚錚的漢子,本應粗枝大葉不苟風情,卻偏偏柔情俠義。在《又是一年桐花開》裏,作者這樣描述:“一場春雨後,油桐花競相綻放,那是怎樣的一季花呀:漫山綠野中,點綴着紅白、黃白、紫紅相間的油桐花,一片片、一朵朵、一簇簇、一羣羣、一山又一山,一嶺又一嶺,向着山樑、小路、田野、村莊、塘堰、溝渠,迎風開放。”通脫跳踉的疊詞,爲我們建構了一個桐花花海的世界,簡直春花爛漫啊,我想該是怎樣一個心思細膩對生活存有多少熱烈恣意的男兒,纔會如此揮灑自如,一筆一字地把那些綻放在山林野地的桐花繁星般落在筆尖,鮮潤,新妍,讓讀者捧卷閱讀時馨香就這般盈懷。

冉前鋒在文學創作上語言風格統一,場景構建都有相當強烈的畫面感,引經據典神,完氣足,渾然天成,逐漸形成作者具有鮮明個性特色的散文風格,這是在我閱讀了大量冉前鋒的作品之後最大的感受。

那些洋溢着泥土芬芳的文字揉進結實的句子裏,具有很強的鄉土氣息和人文情態,他遊走於作品的字裏行間,特別享受也特別有真情實感地去描摹,方言鄉音更爲文章增添了不少親和力和藝術感染力。像“ 十二匹臘篾打不到底”“北人騎馬南人駕船”“求水上衣食喂婆娘娃兒”“爛船還有三千釘”這些自帶方言鄉音的語句,信手拈來,躍然紙間。

在《俯仰岐陽關》這本文集裏,作者收錄了自己曾經從警時記憶深刻的兩個案件,《巴陽峽奇案》和《山村打拐紀事》。因爲我的丈夫也是刑警,在閱讀完這兩篇文章後,我和作者又多了一些除文學之外的交流話題。這兩個案件的奇特,犯罪人員的狡猾,作者刻畫得微妙生動,在偵查案件過程中辦案警察清晰縝密的辦案思路,在突審犯罪人員時機警老道的辦案技巧,案件審理的峯迴路轉柳暗花明,無不讓人拍手稱絕,讓我恍惚間是在閱讀一本偵探小說。作者用小說的架構,讓這兩個驚心動魄的案件用敘事散文的方式呈現,既有真實案例作爲文本基礎,又有小說般高潮迭起的故事情節,烘托出作者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深厚的社會閱歷。這兩篇文章也成爲這部文集的一大亮點,家國情懷不是一個簡單的詞語,用一句老套的話說:哪有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爲我們守護一方和平。

浮生跌宕起伏,職場的轉換,過往的遭際,作者沒有哀怨悲悽,他只是把這段經歷箇中曲折在《五十自序》裏淡寫輕描。都說“五十而知天命”,從此,以一種率性而活的灑脫奔赴人生未來的旅程。他堅持《冬泳》,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他筆耕不輟,一本書的誕生,總有作者生命的歷練橫貫其中,從心而出,這或許是一箇中年人才有的曠達,褪去流光溢彩的浮華,水到渠成,從這本散文集看到一個更真實的作者,那份從容和淡定,那種通透和感悟,竟讓我讀到了同蘇子“ 一蓑煙雨任平生”豁達安然的人生況味。

《峽江之畔》是這本散文集裏篇幅最長的一篇,分爲“江鎮盤沱”“水毛子”“守江人”三個章節,是作者對故鄉深愛之情鋪展最廣,最深的一篇。作品中,峽江的峯巒疊嶂、名勝古蹟、峽谷人家、江邊古鎮、水毛子、守江人,加上作者潛心查閱的文獻資料、山歌、民間流傳的故事等素材,作者一一淘洗,款款揉進寫實的意境,生動的故事相互串聯,絲毫不顯得繁長索味。

“從這一刻起,我的靈魂再沒有離開過三峽,再也沒離開過川江。散文大家王鼎均先生說:一本書就是那個作者的世界……”這是作家陶靈在《川江博物》中的一段文字,他和冉前鋒都是雲陽人,我想他倆都可稱作是川江的淘寶人,他們的世界在川江。

又是一年桃花開,時光真的猝不及防,一轉眼,曾經意氣風發的少年也已白頭,那些在冉前鋒筆下搖曳的花兒就像一種愛在綻放,作者毫不掩飾地把對故鄉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故人舊識的熱愛匯入他的筆下,這樣的文字有生命的味道,讓人讀來心安。

冉前鋒的文字自然袒露,一個心性秉真的人是無法掩飾的,與真誠同質,裝不來。總有一場花開點亮春光,在這乍暖還寒的季節,我途經《俯仰岐陽關》裏那些詩意般的文字,悄悄潛入心底,讓我在文學這條路上邂逅一片芬芳。

作者簡介:袁野,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重慶新聞媒體作家協會會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