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雯珊 李喬宇

一架架能夠實現安防、巡檢作業的無人駕駛飛行器輪番登場,一臺臺能夠應用於低空經濟的硬件設備陸續亮相……曾經出現在科幻電影裏的場景逐漸“走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今年以來,密集的政策支持加速推動低空經濟相關技術的轉化。此前中國民用航空局向億航智能頒發的EH216-S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系統生產許可證,被認爲標誌着我國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產業鏈正式進入量產階段。

物流行業也迎來了低空經濟新賽道。“無人機送貨”場景在多個城市變爲現實,“火箭送快遞”“全球小時達”等新詞彙正在成爲人人可以享受的服務項目。在政策的持續推動下,隨着低空經濟產業鏈逐步成熟,其下游應用場景有望持續拓展,萬億元級產業規模可期。與此同時,產業鏈企業也不斷探索,加速讓低空經濟平穩“騰飛”。

利好政策推動商業化提速

2023年下半年以來,低空經濟進入政策密集催化期。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低空經濟列爲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將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

“‘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標誌着低空經濟發展上升至國家層面。”浙商證券研究所聯席所長、大製造組組長邱世梁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財政部、中國民用航空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裝備全面融入人民生產生活各領域,成爲低空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形成萬億元級市場規模。

利好政策的密集發佈加速低空經濟商業化步伐。整體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在低空經濟領域的探索走在全國前列,空中出租以及無人機配送等應用場景在粵港澳大灣區密集出現;同時,北京、江西、江蘇等地也憑藉各自區域優勢在低空經濟領域各顯其能。

以粵港澳大灣區爲例,廣州搶先發展低空經濟,已編制完成《廣州低空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廣州市低空經濟發展規劃(2023-2035年)》,並出臺《廣州開發區(黃埔區)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已發佈《深圳市支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圍繞企業培育、技術創新、產業應用示範、基礎設施供給等方面進行鍼對性資助。

今年以來,在廣州、深圳等城市天空中頻繁出現了飛行汽車eVTOL的真實畫面,載人“飛行汽車”不再是“紙上談兵”。近日,深圳到珠海的首條低空短途航線正式開通,從此打“飛的”從深圳去珠海,單程只花20分鐘。小鵬匯天的旅航者X2、廣汽集團的Gove、億航智能的EH216-S等在廣州市中心進行垂直起飛展示,旅航者X2通過自動駕駛模式,向標誌性建築廣州塔方向飛行,橫越了廣州相關地標性景觀。

小鵬匯天總裁趙德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小鵬匯天作爲一家飛行汽車研發公司,非常關注產品未來的應用場景,通過不斷探索,我們將推動飛行汽車的應用落地,儘快讓飛行汽車‘飛’進千家萬戶。”

無人機配送場景亦在大灣區加速落地。記者日前在廣州市荔灣區太古倉碼頭看到,運輸海鮮等食材的無人機剛剛抵達,工作人員從艙內取出廣州黃沙水產市場新鮮切片的三文魚。通過無人機運輸,這些新鮮食材能夠在第一時間被送上食客的餐桌。

“近年來我們一直在探索無人化技術在農場內的應用。目前,我們通過無人化技術在新疆打造了超級棉田,在廣州黃埔落地了超級農場。經過驗證,無人化技術能夠大量節約生產管理環節中的綜合成本,提高效率,如超級棉田的人工成本可以節約40%至50%。”極飛科技品牌高級經理錢姝婷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5月15日,北京市發佈的《北京市促進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徵求意見稿)》提出,力爭通過三年時間,低空經濟相關企業數量突破5000家,帶動全市經濟增長超1000億元。

在中關村e谷(延慶)無人機創新基地,記者見到了功能各異、形態不同的直升機、無人機成品,還見到了形似風箏、近期從科研高校實驗室搬運出來探索商業化轉型的無人機產品。

據北京中關村e谷CFO趙欣介紹,北京市聚集了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等航空航天領域科研實力強的院校及機構,無人機創新基地匯聚了很多來自這些院校孵化出的項目和企業。這些走出科研高校的創新項目,有望爲未來低空經濟的發展畫卷增添新的亮色。

而在前不久,江西省發佈《江西省製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1269”行動計劃(2023—2026年) 》,明確支持贛州、九江、吉安、上饒等培育發展低空經濟產業集羣。

明德新材的生產基地位於江西贛州的中關村e谷(贛州)低空經濟產業創新園。該公司總經理彭曉勇告訴《證券日報》記者:“贛州多山地,能夠爲無人機的直線物流場景提供較佳的試飛實驗。在試飛中先行一步,公司的產品商業化就有望先行一步。”

“近兩年來,我明顯感受到了政策對於行業乃至微觀公司發展的利好。地方政府會幫助我們在一些軍民融合的展會上推介產品,也會幫我們爭取參加一些國外展會的名額,鼓勵我們擴展海外市場。”彭曉勇說。

作爲早期佈局無人機產業的先行者,彭曉勇見證了無人機應用場景逐步擴容的過程。“近幾年,無人機陸續承載起路況巡查、橋樑檢測、電力巡檢、春耕播種等任務,在效率上是人工作業的五倍以上。目前我們也在積極開發搶險救災場景,研發能夠搭載投放應急救生包的無人機產品。”彭曉勇介紹。

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力

據《國家立體交通網絡規劃綱要》,到2035年中國低空經濟的產業規模將達6萬億元,年複合增速達7.6%。中國民航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國內註冊無人機126.7萬架,同比增長32.2%;運營無人機的企業1.9萬家;有統計的民用無人機全年飛行2311萬小時,同比增長11.8%。

低空經濟想要展翅高飛,需要的不僅是設備啓航。作爲一個新興產業,低空經濟涉及主機廠、基礎設施、運營商、培訓維修等多個領域,只有整個產業鏈上下游各個環節形成閉環,低空經濟才能真正運轉起來。

東吳證券研究所表示,中國低空經濟產業鏈分爲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爲原材料與核心零部件領域,包括研發、原材料和零部件;中游爲低空經濟核心部分,包含航空器製造、低空產品和地面系統等;下游爲產業融合部分,包含飛行審批、空域備案等,主要爲低空經濟與各種產業的融合。

具體而言,上游領域主要是指電池、航空材料、飛行控制系統等,電池是“飛行汽車”的主要動力裝置,目前以寧德時代、德賽電池億緯鋰能、欣旺達等爲代表的頭部上市公司都已經涉足併發布相關產品;在中游領域,市場主要關注的是低空產品,大衆比較熟知的品牌有大疆、小鵬匯天、億航智能、縱橫股份等,航空器及部件製造企業主要有中信海直、航發動力、中航電機等。

當下“低空經濟+”應用場景豐富,下游市場方興未艾,已經進行商業化探索的應用場景有物流、旅遊、農業、消防、巡檢等。其中,“低空經濟+物流”目前是商業應用中最廣泛的場景之一。與傳統物流配送方式相比,無人機配送具備方便高效、節約人力成本、減少安全隱患等諸多優勢,極大地提升了配送效率;“低空經濟+城市管理”已經成爲一種新型商業模式,並且在應急救援、城市安防、電力巡檢、國土測繪、農林植保、消防等領域都展現出了廣泛的應用前景。

低空產品中的載人eVTOL一直備受關注,預計將率先打開100公里至300公里的城際交通需求。由於eVTOL飛行前置時間相對飛機明顯降低,在50公里至400公里距離通行耗時最短,在舒適性等方面具有優勢,有望在100公里至300公里的城際交通中替代大巴、汽車高鐵等需求。

邱世梁表示,看好低空經濟在未來空中城市交通場景下的商業價值,尤其是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純電動力+自動駕駛”可對標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未來或將改變人類出行方式。

“低空經濟是一個萬億元量級的賽道,但越是這樣的賽道,越不會快速地跑。”某國資金融投資機構金融市場部副總經理宋曉飛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空域使用的複雜性、飛行安全等問題均有可能影響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的進展。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eVTOL商業化需要解決避障、智能駕駛、航路規劃、電池技術等方面障礙。eVTOL真正實現產業化還需要在快速監測系統、智能系統、航路規劃設計、電池系統進行進一步迭代。

在趙欣看來,低空經濟業態未來的發展規模將遠超過新能源汽車。在當下階段,無論是技術的提升還是應用場景的打造都需要進一步的資金投入。

“我們期望能夠得到更多的融資支持和金融服務。”江西同一無人機總經理金一對《證券日報》記者坦言,低空經濟正逐步從初期向成熟期過渡,無論是技術還是應用場景都將進一步成熟。與此同時,作爲一個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無人機產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來支持研發、生產和市場推廣。“我們希望得到更多‘真金白銀’的支持,也希望金融機構能夠加大對無人機產業的投資力度,爲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隨着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應用場景的持續拓展,低空經濟的上下游產業鏈將不斷完善和發展。同時,國內積累的消費電子生態、通信產業生態、互聯網生態,也爲低空經濟的產業鏈發展帶來豐富的基礎生態,形成有效融入和牽引。

算力網絡築起“空中公路”

低空經濟要飛得高,還要飛得穩,飛得遠。在一架架飛行汽車、無人機陸續升空的時候,看不見的算力網絡也正在我們頭頂上空悄然佈局。

中國民航局表示,隨着一系列政策舉措的實施,我國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基本成型。目前來看,三大運營商正在通過“5G+”等高新技術塑造“天地一體”的網絡體系,爲空中公路建設保駕護航。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能否與低空經濟硬件設施“互相奔赴”一度是很多從業人士擔心的問題。金一向記者表達了對於基礎設施的焦慮,他說:“目前來看,無人機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飛行穩定性、續航能力、載荷能力、通信傳輸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推進高密度、高頻次、高複雜性的大容量融合飛行需求,必須以低空智聯網爲核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體系變革,否則低空新業態和新商業只是‘空中樓閣’”。中國移動方面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建立以安全、智能和可靠爲基礎的新型低空基礎設施支持系統迫在眉睫,網絡、終端、平臺、安全和算力等技術和能力亟須進一步完善。

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通信運營商正在承擔起低空智聯網建設者的角色。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移動通信基站總數達1162萬個,其中5G基站爲337.7萬個,已形成覆蓋全域的信息服務基礎設施體系。5G和5G-A通信網絡的快速發展不僅加快了無人機系統等行業的深度融合,也爲低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全域監管和高效服務的新能力 。

中國移動2023年年報顯示,“中國移動01星”和“‘星核’驗證星”兩顆天地一體低軌試驗衛星成功發射入軌。“這標誌着移動網絡向天地融合邁出了關鍵一步,爲未來的低空服務賦能。”中國移動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中國移動已經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精品5G網絡和5G+北斗高精度定位網絡,以及國內最大的單體算力中心。這些基礎設施可以支持低空經濟的通信接入、定位導航、算力AI資源,並將大數據能力與基礎設施能力融合,有力支持空域開放、監督管理、風險評估和安全管控等業務需求。

中國電信同樣在低空經濟領域有大動作。近期,中國電信註冊成立中電信無人科技(江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電信無人科技”)。從具體業務來看,中電信無人科技的經營範圍包括智能無人飛行器銷售、5G通信技術服務、人工智能行業應用系統集成服務等業務。

中國聯通也在積極佈局低空經濟。中國聯通分別在深圳沙河產業生態園和南京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通過5G-A通感基站對低空感知數據的挖掘,與飛手培訓學校聯合探索對學員訓練飛行軌跡的評估,提升了教培效率,孵化新業態。

“實現端到端、門到門的場景,需要建立高精度的全空間、全時間的服務網絡,配備智能自主的監管調度系統,確保相關產業成熟,設備、網絡、芯片模組的經濟性和性能可靠。”中國移動表示,在這個過程中,無人機、航空器等低空經濟主體將能夠實現愈加快速、準確的通信和數據傳輸;低空交通系統會實現更加智能的運營管理,低空經濟活動的實時監測和智能調度,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監管體系會更加規範,監管部門可以實時監視和管控低空飛行器,保持低時延的雙向通信,實現對無人機看得見、叫得到、管得住。

低空經濟爲算力網絡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而算力網絡則爲低空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兩者的交融結合、相互促進,將會開創一個智能、高效、安全、便捷的新時代。

除此之外,伴隨着低空經濟產業的發展,城市中的高層建築、屋頂停機坪或將變爲新的交通節點,與地面交通形成立體化的交通網絡,有望進一步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同時,與傳統交通方式相比,傳統的海、陸、空交通方式受限於地理、氣候等因素,低空交通則有望打破這些限制,促進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爲國際貿易、商務活動、旅遊觀光等提供更快速與便捷的連接,加速資源、信息、人才等要素的流動。

通過信息化、數字化管理技術賦能,低空經濟將實現以智慧空中出行爲代表的綜合立體交通和低空融合飛行,成爲推進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