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55個世界電信日。如今,只需在一些App上動動手指預約,就會有工作人員上門提供辦卡激活等服務。然而,一些“上門辦卡”的業務其實暗藏玄機。

今年1月以來,上城區檢察院辦理了一批出售公民手機號碼信息的案件,多名犯罪嫌疑人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提起公訴。其中部分業務員於4月底至5月初被法院陸續判處有期徒刑八個月至一年八個月不等的刑罰。

趙某正是其中一員,他所在公司主要是和運營商合作,承接“上門辦卡”業務。

每當有客戶預約“上門辦卡”服務,趙某就需要根據客戶的信息,上門覈實身份信息並開通激活電話卡。儘管工作辛苦,但底薪加提成並不高。

一天,公司部門經理李總悄悄和趙某說,有一條新的來錢路子。聽到這,趙某立即根據李總的要求,下載了一個非法軟件,加入了一個聊天羣,並在虛擬幣平臺上開通了結算賬戶。

李總告訴趙某,上門開卡的時候,如果碰到看着不像會使用微信的客戶,就裝作正常辦卡,等激活電話卡的時候把手機號發在羣裏,會有一個註冊微信的驗證碼發到手機上,到時候把驗證碼發到羣裏就行。

當趙某問起這些新註冊微信賬號的用處時,李總不耐煩地說:“這不是你要關心的事,註冊成功一個微信號會轉你30塊錢。”

未通過官方渠道下載的聊天軟件、“閱後即焚”的羣聊記錄、難以追查的虛擬幣轉賬、不知用途的微信註冊,都讓趙某覺得隱隱不安,但想着額外提成,他還是硬着頭皮把這些疑問拋到了腦後。

此外,在和同事聊天時,趙某發現公司裏有其他業務員也加入了這個羣聊。

而實際操作中,基於對業務員的信任,許多客戶直接把身份證遞給他“全權操作”,偶爾有客戶問起“爲什麼這麼慢”,趙某均以系統延遲之類的理由搪塞。

就這樣,趙某和這家公司的其他業務員通過非法軟件裏的聯繫羣,不斷地將客戶的手機號和微信註冊驗證碼提供給上家,而這些註冊的微信號都被上家用於網絡賭博、電信詐騙等違法活動。

截至案發,已有數千名客戶的手機卡被註冊了微信號並賣給了上家。

根據相關司法解釋,手機號碼屬於“個人信息”範疇,本案中,作爲通信行業的從業人員,未取得客戶同意,將客戶的手機號提供給他人用於註冊微信,侵犯了公民個人信息。

今年3月,公安機關通過線索摸排,將李總的團隊一網打盡,並對涉案羣內收購手機號碼的上家一人採取了強制措施。

4月30日,趙某被上城區人民法院以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八個月、緩刑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三萬元,趙某當庭表示認罪伏法。

目前,李總等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已被公安機關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其餘涉案業務員已被提起公訴。

檢察官提醒,市民朋友在新開手機卡時,務必確認自己的微信、支付寶等賬戶沒有被冒名註冊,如果發現已有註冊,應立即聯繫官方客服處理。尤其是交由他人辦理通信業務的時候,要密切關注對方有無使用手機發送驗證碼等,儘量不要讓身份證離開自己的視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