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週刊微信公衆號消息,新能源車險正陷入一個怪圈:“車主喊貴,險企叫虧。”

小米SU7的定價區間爲21.59萬元至29.99萬元,其車險首年6000元至8000元的保費遭到網友吐槽。

圖片來源:小米汽車 

5月13日晚間,小米汽車微信公衆號發佈的小米SU7答網友問顯示,“小米SU7保費由合作保險公司進行定價”,“北京地區爲例,選擇基礎版保險方案小米SU7保費約5200元,小米SU7 Max保費約6600元,符合目前售價區間爲20萬元-30萬元的市場主銷新能源電動轎車的整體保費定價水平。”

在新能源車型中,這樣車險價格確實並不少見。杭州比亞迪漢車主表示,“首年車險金額爲6980元,感覺是用省下的油錢買保險”。

圖片來源:比亞迪

在續保過程中,一些新能源車主也遇到了問題。

比亞迪秦車主王先生表示,由於上年車輛出過險且行駛里程高,差點被保險公司拒保。此外,特斯拉Model Y車主張女士表示,她的車輛在保險到期續保時被業務員告知“綜合評分太高”。而這一所謂的評分不僅包括了車輛出險情況、違章情況等因素,甚至還包括了車型信息、車主性別、年齡、徵信等因素。而新能源車型、高里程、年齡小、女車主等“令人意外”的指標均成爲導致評分高的項目,評分高不僅會導致最終保費高企,甚至還可能引發“拒保”。

一邊是消費者對於新能源車險的“怨聲載道”,另一邊,在保險行業人士看來,新能源車險目前並不是什麼賺錢的項目。

太保產險董事長顧越在2023年業績發佈會上表示,新能源車出險率比燃油車的出險率高出一倍。人保財險總裁於澤也在業績會上指出,整個行業的新能源車險的賠付率大概比燃油車高10個百分點以上。

新能源車險“車主喊貴、險企喊虧”的怪像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否能得到改善?

新能源車險高企背後

根據乘聯會統計,截至2024年4月中旬,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首次突破50%。這意味着,每賣出兩輛乘用車,就有一輛是新能源汽車。

車輛售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保險。而能夠承接新能源汽車車險,對於保險公司的要求還是相對更高的。

C-IASI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方仲友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中國有85家財險公司,目前經營車險的是64家,但是做新能源汽車的不超過15家,且主要集中在頭部企業。

根據人保2023年年報數據,公司新能源車承保數量同比增長57.7%;太保產險數據顯示,2023年新能源車險同比增長54.7%。

但是,伴隨新能源車承保數量的增長,保險公司車險綜合成本率也出現明顯上漲。根據險企2023年年報數據,人保財險車險綜合成本率96.9%較上年提升1.3個百分點;平安產險車險綜合成本率97.7較去年同比增長1.1個百分點;太保產險車險綜合成本率97.6較去年同比增長1.1個百分點。

根據申萬宏源報告顯示,新能源車險的賠付率平均接近85%,大部分險企的新能源車險業務處在盈虧線邊緣,虧損壓力較大。

“新能源車型由於雷達傳感器配置豐富,各種燈光、外形多樣,技術含量也高,配件價格相對於傳統燃油車也略高。再加上新能源車型的操控性能以及駕駛和使用因素,當前從保險行業來說,新能源車型的出險率、賠款額度都比傳統燃油車要高,這是不爭的事實。”中保研汽車技術研究院總裁劉樹林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在劉樹林看來,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持續提升,其耐撞性與維修經濟性設計重視程度也應該得到提升。“耐撞性與維修經濟性不僅關係到老百姓的養車成本,也與保險公司車損險的賠付高度相關。”

相比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的機械類故障、易損件消耗更換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電子、通訊、智能方面的故障,需要通過各種設備檢測才能間接體現出來。

同時,由於各品牌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電控的“三電”系統核心技術並未對外開放,一般傳統汽修店難以獲得廠家的維修授權。如果問題涉及“三電”系統故障,傳統汽修店往往不會修也不敢修。

此外,部分年行駛里程過高的新能源車型,還遇到保費上漲甚至拒保的情況。有保險公司車險業務相關人士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年行駛里程過高的新能源車型,可能會被系統判定爲網約車。目前確實存在不少以家用汽車投保,但實際卻在跑網約車的情況,這類車型出險概率大大提高。”

困境何解?

目前,新能源車險困境已經引起各方重視。

一方面,一些車企直接下場做起保險生意。

5月6日,比亞迪財險獲批在全國八個地區使用全國統一的交強險條款、基礎保險費率和相應的費率浮動係數。幾乎同時,蔚來、小鵬、理想等新能源車企也設立或收購保險中介牌照等方式“插足”車險市場。蔚來收購匯鼎保險經紀並改名爲蔚來保險經紀,理想通過收購銀建保險經紀公司獲得了保險經紀牌照。

另一方面,政策也在不斷優化,引導行業的規範發展。

4月下旬,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財險司下發《關於推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

在本次《徵求意見稿》中,新能源商業車險的自主定價係數範圍將向燃油車看齊。《徵求意見稿》提到,推進新能源商業車險的自主定價係數範圍按照0.5至1.5執行,提升市場經營主體的定價能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而對於使用新能源車型進行兼職網約車運營的情況,《徵求意見稿》也有提到:研究推出“基礎+變動”組合保險產品,爲兼職運營網約車的新能源車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險保障。《徵求意見稿》還提出,建立新能源車險兜底保障機制,推動行業研究建立高風險車輛兜底保障機制,有效解決部分車輛投保難問題,實現願保盡保。

“我們近期已經召開了新能源測評規程的討論會,C-IASI 2023版還將增加一個新能源專項測評指數,對大家非常關注的電池安全性、維修經濟性進行測評。”C-IASI安全指數專家委員會祕書長解保林告訴中國新聞週刊,C-IASI 2023版規程將結合當前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技術發展趨勢,在2020版基礎上根據保險業對最新車型風險判別需求而升級。其中在新能源車型安全性方面,包括了在發生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後,電池是否會起火、人員安全等大家關注的問題。維修經濟性方面,包括保險公司在理賠中,電池如何維修、去哪裏維修、維修標準是什麼等行業痛點。

“我們希望增加對維修經濟性的測評,使得今後的電池規則更加透明。”解保林表示,“我們希望能夠建立中國的測試標準,推動用車成本的降低。”

劉樹林表示,“中保研後續將加強測評宣傳,呼籲優化耐撞性與維修經濟性設計,降低新能源汽車碰撞損失;響應智能科技對行車、用車的改變,增加低速主動安全測評內容,客觀反映智能科技對耐撞性與維修經濟性的提升效果。”

方仲友表示,未來,新能源車險費率可能會實施新的政策,費率上下浮動的幅度會擴大。“這對於中國保險安全指數是一個機遇,呼籲車企在關注新技術的同時也要關注維修經濟性。”

原標題:小米的車買得起,保險上不起?

編輯:鄧晞    責編:吳忠蘭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