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殺了太子李瑛等三個兒子,本來最大的受益人壽王李瑁,卻反而賠上了自己的王妃楊玉環。

唐玄宗殺三個兒子發生在開元二十五年,這事基本標誌着開元盛世的結束。那個雄才大略,銳意進取的唐玄宗,馬上要蛻變成只知道享受生活的風流太平天子了。

事情很簡單,玄宗年間最後一個好宰相,張九齡下臺了。

唐玄宗把他貶到了偏遠的荊州。總之,徹底地離開了長安這個繁華而又驚心動魄的政治舞臺。

第二天,唐玄宗就把太子李瑛和另外兩個兒子貶爲老百姓。

十五天之後,唐玄宗就下令殺了他們。

爲什麼要殺這三個兒子?

因爲有人告他們搞小團伙兒,密謀謀反!

謀反起家的唐玄宗對這種事非常敏感。

那,太子李瑛真的有心謀反嗎?

太子李瑛的悲催太子路

李瑛還真冤枉。

李瑛被唐玄宗立爲太子,還是開元三年時候的事。

按說李瑛沒這資格當太子,他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

就因爲唐玄宗的王皇后沒有子嗣,所以唐玄宗沒有嫡子。

而玄宗的長子,是個頑皮的小傢伙,打獵的時候,被野獸抓破了臉,破相了。

大家都知道,唐朝選官都要“美姿儀”,不僅要求相貌英俊還要風度好,因爲代表了朝廷的臉面。

更何況代表大唐臉面的太子呢。

所以,唐玄宗的長子自動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

而玄宗這位風流天子,當時正寵愛趙麗妃,

於是,李瑛這位第二子,就子憑母貴,當上了太子,而且這一當就二十年。

這二十年,可不是太平太子,而是驚心動魄的過來的。

在大唐,太子真的是一份危險的職業。

關鍵是,唐玄宗,也是這麼想的,還有什麼工作像太子一樣是一心等待他的死亡呢?

有人連這份工作也不想讓李瑛好好地幹

這人就是武惠妃。

武惠妃一來,年老色衰的趙麗妃立刻靠邊站了。

太子李瑛的地位開始有危險了。

常言說得好,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但是這時候的武惠妃,雖然有想法,但是沒實力。

因爲她生的孩子,接二連三地夭折了。這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真的生了三個死了三個。

第四個,她也害怕了,想了個辦法,交給了唐玄宗的大哥,寧王,讓皇帝李憲。

有意思吧,李憲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長子,但是堅決不當太子,讓給了老三李隆基。

所以,他死後,被追封爲讓皇帝。

這人非常聰明,知道太子這個工作的危險程度,所以堅決讓出去了。

唐玄宗把想當第二個武則天的韋皇后(中宗李顯之妻)殺了,他爹李旦當了兩年皇帝,趕緊禪位給他。

唐玄宗繼位之後,李憲就在家敲鼓學外語(龜茲書籍)爲樂。

所以唐玄宗對他特別放心。

武惠妃就覺得寧王是個明白人,有福氣,就把第四個兒子李瑁,交給了寧王,讓他幫着養,對外也說是寧王的兒子。

希望孩子能沾上寧王的福氣,平安長大。

寧王還真有福氣,李瑁平安長到了七歲,武惠妃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

李瑁平安長大,回到了唐宮,並被封爲壽王,對,就是楊玉環未來的丈夫。

武惠妃很瞭解唐玄宗的脾氣,自己受寵,李瑁就有機會當太子。

看她姓什麼?姓武!她是武則天的侄孫女。

武則天早把劇本寫好了,武惠妃直接按着劇本來就可以了。

第一步,開元十二年,武惠妃扳倒了王皇后。

按照武則天的劇本,下一步,武惠妃就該向着皇后的位子努力奮鬥了。

開元十四年,唐玄宗試探着對大臣說,武惠妃賢惠,應該立爲皇后。

精彩的地方就在於,武則天的劇本,不止武惠妃知道,羣臣們也知道。

而且,開元十三年,太子李瑛的親媽趙麗妃死了。

這時候武惠妃想當皇后,那就是要換太子的節奏啊!

大臣們就把這種擔心很直白地說出來了。

也沒必要藏着掖着,他們老李家做這樣的事,還少嗎?

唐玄宗這時候,剛四十歲,還不糊塗,想了想自己的先人們那些經歷,

想到高宗李治把武則天立爲皇后是爲了和長孫無忌那些舊勳貴集團作鬥爭。

而自己換皇后是爲什麼呢?沒理由啊!

而且,這確實會引起動盪,所以,就把這事放下了。

武惠妃呢,可能覺得這時候,孩子還小,要不等等再看吧。

這一等,就是十多年過去了。

太子李瑛的第一次危機,安然度過。

形勢發生變化,又有兩個人希望太子李瑛下臺,加入了武惠妃的隊伍,太子李瑛的第二次危機,來了!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壽王李瑁17歲了,娶了大美女楊玉環爲妻。

武惠妃又坐不住了。

孩子成年了,關鍵是,唐玄宗五十歲了,再不爭太子,可能就晚了!

可是武惠妃最大的助力唐玄宗不管這事了,怎麼辦?

有熱心的人,誰?李林甫。

唐玄宗時期,都是實行雙宰相制。

兩個宰相,一般是一個剛,一個柔,一個爲主,一個爲次。

很好地解決了之前宰相多如牛毛,效率低下的矛盾。

張九齡和李林甫,就是這種組合。

張九齡耿直,李林甫委婉。唐玄宗是很滿意的。

可是李林甫不樂意,他一心想把張九齡擠下去。

辦法總是有的,他看到了武惠妃的野望,他感覺這是自己的機會。

大唐皇宮,就是個到處撒風漏氣的這麼一個地方,要不然也不會出現這麼多政變。

李林甫很方便地就傳話給武惠妃,我幫您!我幫壽王爭太子!

各取所需,武惠妃心裏踏實了不少。

但是,還缺個人,缺一個能一直盯着太子李瑛的人,

缺個等着他犯錯的這麼個人!

武則天家族的陰影,再次浮現。

不是姓武的,而是武則天的母親,老楊家的人。

唐中宗李顯的外孫子,長寧公主的兒子,楊洄!

對,楊玉環也出自這個楊氏家族。

這楊洄娶了武惠妃的女兒咸寧公主,又成了武惠妃的女婿,

這可是親上加親了。

並且,唐玄宗還殺了楊洄的外祖母韋皇后,這楊洄有足夠的動機來給老李家添點堵。

萬一成功了,換上自己老婆的兄弟當太子,那該多好,富貴長保了不是?!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機會來了!

根子還在唐玄宗這裏。他實在是太多情,也太容易移情別戀。

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個人的母親,都有過被唐玄宗專寵,又失寵的經歷。

他們的人生經歷也跟着起起伏伏。

有共同語言,三個人就特別喜歡在一起聚聚。

聚在一起的共同話題,當然就免不了地發發玄宗的牢騷。

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更何況楊洄本來就盯着這件事呢?

他立刻如獲至寶,趕緊報告給了武惠妃。

武惠妃一聽大喜,當然,她也不會蠢得直接把原話報告給唐玄宗。

因爲那樣力度不夠啊!

《鹿鼎記》裏韋小寶說得好啊,說謊話就得九分真的,最關鍵處那一分是假的。

武惠妃就哭着向唐玄宗訴苦,說太子李瑛和他的兩個兄弟結黨!痛恨武惠妃奪了唐玄宗對他們母妃的寵愛,要除掉武惠妃和壽王,並且還說了唐玄宗很多壞話!

這武惠妃,還真的是無師自通了。

唐玄宗聽了大怒,當皇帝的,除了對太子的態度從來就是非常矛盾的。

他們既希望自己選定的繼承人能力超卓,但又不希望太子們能力強到足以挑戰他們的權威。

更何況是對他這個現任皇帝心有怨言呢?

心有成見的唐玄宗第二天就在朝堂上指出太子李瑛結黨營私,禍亂朝綱,提議要換太子!

盛怒之下的三十年的老天子威儀還是很盛的。

大家都不敢說話。

但是有人敢,誰?大唐首席宰相,張九齡!

張九齡那是一位以直言敢諫著稱的大唐開元名相!

開元二十一年,要是唐玄宗能聽從他的話,殺掉安祿山以絕後患,哪裏來的安史之亂!

張九齡一聽唐玄宗要換掉太子李瑛,立刻就直言勸諫。

他勸唐玄宗不要單憑風言風語,就要換掉太子。太子已經在位二十年,一直居於深宮,天天接受唐玄宗的教導,沒聽說犯過什麼大錯,怎麼能輕易動搖國本呢?

沉了沉氣,張九齡見唐玄宗還氣哼哼的,又打算從根子上說破這件事。

但是又不能真的直接說武惠妃如何如何。就舉了很多歷史上君王聽信了後宮讒言,導致國本動搖的例子。

唐玄宗正在氣頭上,根本聽不進去,但是,也不好太過違拗宰相的意思,這事當天就擱置了。

李林甫可忍不住,但是他又不敢和張九齡對着來。

就搖頭晃腦,小聲嘀咕,又恰巧能讓唐玄宗的近侍能夠聽到的音量說:此乃陛下家事,何足爲外人道也!

這是徐茂公當時默許唐高祖李治立武則天爲皇后時說的話!

這個李林甫,還真是不學無術,只會抄徐茂公的作業!

但他就是這麼個人,就是這種風格,能墊上一句話的時候,絕不放過機會。

唐玄宗聽了,豁然開朗,高宗做的,我爲什麼做不得?這是我們家的事啊,你宰相管得着嗎?

但是,好像哪裏有些不對。

唐玄宗在猶豫,以他的腦袋,怎麼會想不明白,換太子會帶來的動盪。而且,這事也透着一股熟悉的味道。

唐玄宗在猶豫,但是武惠妃的一個舉動,卻讓他下定了決心,不換!

武惠妃做了一個愚蠢的舉動,她派人去給張九齡遞話了:

有廢必有興,公爲之援,宰相可長處!

武惠妃認爲這是誘之以利,許之以權,沒人能不動心。

而張九齡則認爲這是對他人格和操守的侮辱!

他立刻把武惠妃的原話,原原本本一字不改的彙報給了唐玄宗。

這下觸到了唐玄宗的底線了,唐玄宗可是見識過武則天,韋皇后,太平公主對大唐產生的危害的。

尤其是武惠妃竟然能夠想到勾結宰相,禍亂朝綱!

這個女人,也太不簡單了,差點就被她的眼淚給騙過去!

不能讓武惠妃的政治野心得逞!

太子李瑛,終於度過了他的第二次政治危機。

但是,好景不長,張九齡舉薦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了參知政事牛仙客,觸怒了唐玄宗。

唐玄宗認爲張九齡薦人有誤,把他貶去了荊州擔任長史。

太子李瑛最重要的支持者,沒有了。

武惠妃最終實現了皇后夢,只不過是,在她死後

唐玄宗在一天之內殺死了他的三個兒子。

按說,武惠妃離皇后的位子,只有一步之遙了。

壽王李瑁的太子之位似乎也唾手可得了。

然而,就在這關鍵的時刻,武惠妃,病了。

她的心理素質,實在是不如殺親子不眨眼的武則天。

她天天夢到太子李瑛三人前來找她算賬。

這一來二去的,武惠妃竟然一病不起,死了!

死後,唐玄宗追封她爲“貞順皇后”,算是完成了她的心願,終年,三十八歲。

武惠妃一死,唐玄宗忽然發現自己竟然沒有任何理由封壽王李瑁爲太子!

不僅是因爲他任性胡爲,才幹不足。

而且武惠妃的死因,也讓唐玄宗明白了太子李瑛三人就是被武惠妃陷害而死。

這要是再立李瑁爲太子,那不是鼓勵大家繼續用這種不光彩的手段來爭奪太子位嗎?

那他大唐還有安寧的日子嗎?

所以,最終在高力士的建議之下,選定了第三個兒子,忠王李璵爲太子,這就是未來的唐肅宗李亨。

可憐武惠妃白費心機,可憐李瑛三人冤屈而死,便宜了李亨,享受了勝利的果實。

武惠妃的死導致了另一個誰也想不到的後果,楊玉環入宮

風流天子唐玄宗,自從武惠妃死了之後,看後宮那個妃子都沒興趣。

頓感中宮匱乏。

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進入了他的視野。

終於,楊玉環變成了女道士楊太真,楊太真又變楊貴妃。

可嘆,武惠妃才真的是賠了兒媳婦又丟了性命。

公元742年,唐玄宗改元“天寶”。

開元盛世,結束,大唐風華,開始走向沒落。

我們從唐玄宗因爲對后妃的專寵,而聽信讒言,廢太子,殺兒子,驅走賢相張九齡。

應該說,是他一手開拓了開元盛世,

也是他一手葬送了開元盛世。

大唐風華,從此腰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