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吉林日報

□毛臘梅

在江南的煙雨中,隱藏着一片古老的村落,那便是位於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桃花潭鎮的一個古村落——查濟。

查濟始建於西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上千年,是皖南最大、最古老的古村落。它彷彿是一本沉重的歷史書,每一磚一瓦都訴說着古老的故事;又宛如一幅流動的水墨畫,詩意而深邃。

查濟原名許村。隋唐時期,兼任宣州、池州刺史的查氏39世祖查文熙發現了這塊風水寶地,卸任後攜家帶口遷居這裏,開枝散葉,查氏一族日益興盛。查氏先祖在漢武帝時遷入山東濟陽,封爲濟陽伯,並賜姓“查”。爲紀念先人,許村改稱查濟。明末清初時,查濟號稱人口十萬,人才輩出,曾有一門六進士、三進士、兄弟進士、文武進士、文武舉人之盛況。明清兩朝,七品以上官員達129人。查秉鈞、查春如更是清代書畫名家,當代武俠小說大家金庸祖籍也是查濟。

初入查濟,彷彿置身於一個靜止的時間節點。白牆黛瓦,蜿蜒的石板路穿梭在古老的建築之間。陽光透過斑駁的樹影,灑在古老的馬頭牆上,彷彿是歲月的指紋,留下了時間的痕跡。小橋流水,亭臺樓閣,薄霧輕煙,這裏的一切都瀰漫着一種古樸而靜謐的氣息。

許溪河兩側青石板路面,光滑鋥亮,細膩圓潤。河岸上幢幢古民居錯落有致,或庭院闊大,或門樓高聳,氣勢非凡;一座座小橋各具特色,小巧玲瓏;一處處旗幡招展的古玩、酒坊、客棧、茶肆,古色古香。沿石板路拾級而上,古村落的深處,古老的祠堂、廟宇、書院靜靜地矗立在那裏,訴說着曾經的輝煌。那青石板鋪就的庭院,承載了多少家族的榮辱興衰。歲月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那些曾經的繁華與落寞,都被一一刻在歷史的石碑上。

穿梭在查濟古村落中,你可以看到許多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雕樑畫棟,古色古香。走在石板路上,聽着腳下石板發出的咯吱聲,彷彿可以聽到歷史在耳邊低語。這裏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塊石頭,都充滿了故事。現存的二甲祠、寶公祠、洪公祠等,依稀可見其曾經的輝煌氣派。最著名的祠堂是二甲祠,又名光裕堂,建於明末清初,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前門是典型的五鳳樓式門樓,五鳳重檐像一隻鳳凰欲展翅高飛,門樓上雕刻着三國演義等戲文的圖案。二甲祠內一塊匾額上“欽點翰林”四個字,透射出昔日的榮光,這是當年光緒帝賜給進士及第、殿試二甲的“查翰林”查秉鈞的。

廣源樓的樓頂視野開闊,是最佳拍攝點。俯瞰整個村落,溪水環繞村落呈閉合的圓環,圓環中心房屋一座挨着一座,石板路縱橫交錯,村落猶如迷宮。裊裊炊煙從古老的房屋間升起,與遠處的山巒、近處的溪流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這裏的人們過着簡單而寧靜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時間彷彿在這裏停滯,歲月在這裏駐足。那斑駁的白牆,那蟲蛀的樑柱,那灰色的瓦當,那氣勢恢宏的德公廳,那人來人往的財神橋……無不讓人感受到歲月的沉澱和歷史的厚重,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

夜幕降臨,查濟古村落變得更加寧靜,燈火闌珊處,似乎還能聽到古老的馬頭牆低語着過去的故事。這裏的一切都讓人感到溫馨而親切,彷彿找到了心靈的歸宿。

查濟,山色如黛,水色似翠。這裏還是美院師生的寫生勝地,有中華寫生第一村之稱。據說,每年都會有知名畫家以及上萬名美院學子來這裏寫生。我們離去時,在許溪邊,十幾個年輕人聚精會神地畫着,或是水粉,或是水彩,或是素描,或是油畫……每一張畫上,三兩筆勾勒出的村落,呈現出不同的風采,卻感覺恰到好處,各有魅力,只因查濟處處是風景,時時皆入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