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蘭州5月18日電 題:探祕“中國古代第一豪車”

中新社記者 馮志軍

2000多年前的“中國古代第一豪車”長什麼樣?在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以“車轔馬蕭 西戎絕唱”爲主題的馬家塬車輿博物館,是目前中國僅有的以戰國西戎車輿爲主題的專題博物館。

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的馬家塬遺址,是目前中國已知等級最高的一處戰國晚期西戎貴族墓地。位於中原農耕區和草原遊牧區交匯地帶的西戎人,對披金掛銀的豪車情有獨鍾。該遺址出土墓葬78座,其中69輛奢華“戰國豪車”令人驚歎。

遊客在甘肅張家川縣馬家塬車輿博物館內參觀。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如今在博物館展出的500餘件套文物中,按出土文物等比例復原的車輛有8輛,按四分之一比例復原的有14輛,吸引了衆多參觀者圍觀。

一輛編號爲“M16-2”的復原馬車,被網友稱爲“中國古代第一豪車”。其爲單輈雙輪車,表面髹漆彩繪,車輪及車廂側板均以金、銀、銅花飾、貼金銀鐵、瑪瑙、料珠等裝飾,在車廂側板上還有金箔質大角羊、虎等動物飾件及包金銅泡裝飾。

甘肅張家川縣馬家塬車輿博物館內展陳的等比例復原戰國西戎車輿M16-2。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這些出土車輛不僅設計考究、工藝複雜、製作精美,而且紋飾多樣、裝飾繁複、極盡奢華,在中國考古歷史上實屬罕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謝焱說。

據先秦文獻記載,馬車生產可謂先秦時期工藝最複雜的“高科技”產品,中國古代大約自商晚期開始使用雙輪獨輈車,乘客一般站在車廂中以保持平衡,西漢後期逐漸被雙轅車取代。馬家塬戎人車的主體是獨輈車結構,但不同於中原馬車的簡單樸素,戎人給自己的愛車加裝了許多璀璨耀眼的裝飾和別具一格的車輿結構。

“這些出土車輛通體用各類貴重材質進行裝飾,覆蓋率達90%,整個車體外觀幾乎看不到一處木質部分。”謝焱告訴記者,爲復原出土“殘車”,掃描電子顯微鏡、X熒光、X衍射、紅外光譜等現代科技手段通通上陣,“2000多年前的高超車輿製造和金屬加工技術令人讚歎”。

甘肅張家川縣馬家塬車輿博物館內展陳的等比例復原戰國西戎車輿。中新社記者 李亞龍 攝

據謝焱介紹,秦人的高軾車結構相對簡單實用,只在車廂後部開一個口作爲車門。而戎人車輿不僅樣式豐富,結構也較複雜,如在車輿後方用金銀鐵質裝飾構成鏤空車門,車輿左右兩欄還各包裹一塊紅色裝飾漆板等。

在埋葬方式上,兩者也有不同。秦人馬車的兩個車輪着地處,會挖一個長方形的坑放置車輪。而戎人馬車是直接置於地面,或是將整車分拆成構件,再按相應駕乘位置隨葬擺放。

先秦時期,馬車除了是戰場上的主要衝殺力量,還被視爲禮樂制度的一部分,不同形制、不同數目的車彰顯不同的身份地位。據謝焱介紹,馬家塬遺址出土的車輛裝飾幾乎沒有重複,根據豪華程度可分爲四個“檔次”:最華麗的以金、銀飾件和珠子裝飾;次一級的髹漆,上貼銅飾;第三等級的車僅髹漆;等級最低的爲無任何裝飾的素車。

圖爲馬家塬遺址隨葬車型式樣簡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作爲馬背上的民族,善於射獵、果敢勇猛的西戎部族,爲何對並不具備實用性的豪華車輿青睞有加?謝焱對此分析說,出土車輿裝飾中既有蟠螭紋等中原農耕文化元素,也有虎、狼、大角羊等歐亞草原文化元素,“馬家塬這批戎人很可能承擔着中西方貿易往來的使者身份,他們重視車馬的精美裝潢也就不難理解了”。

所謂西戎,是對先秦時期西北地區周、秦文化區周邊少數民族的泛稱。而戰國時期,在隴山東西兩側活動着多支西戎部族,馬家塬的戎人屬於哪一支,目前尚無法確定。由於古文獻記載分散稀少,學界長期以來對西戎的歷史線索和文化面貌認知有限。隨着馬家塬西戎墓葬羣由野外考古轉入室內考古,西戎的神祕面紗或將漸漸揭開。(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