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林阳

如果有机会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定要去博卡转转。

十九世纪末,黄热病在南美流行,导致许多人病亡,阿根廷政府随即出台移民扶持政策,促使大量欧洲移民乘船抵达博卡——那里有布宜诺斯艾利斯最早的码头和港口。初来乍到,这些人居无定所,便拆下船舶的铁皮造屋,外涂各色油漆;自家的油漆不够,就向别人借、向船厂借。时日一长,五颜六色的铁皮屋成了博卡的一景,如今的博卡,仍是五颜六色的。

也就是那时,探戈在博卡诞生了。起初,探戈是被上流社会禁止的,但当探戈传到巴黎后,在时尚之都大放异彩。鉴于法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探戈成了欧洲乃至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舞蹈之一。

刻下我们看到的,多是国际标准舞的探戈,它强调对舞步技巧的掌握与运用,动作夸张,步幅很大。而阿根廷探戈是一种自然放松的即兴舞蹈,没有固定的舞步、套路和招式,男女舞者紧紧相拥,面无表情,双方的目光保持平行,并无交错。舞蹈时,由男舞者主导,女舞者跟随,两人借助身体语言传递情绪和情感。

我感觉布宜诺斯艾利斯涌动着一种律动感,一如探戈舞者的步调。当地有座标志性的女人桥,官方说法,这座桥像女人的高跟鞋,其设计灵感源自街头一位穿白色高跟鞋跳探戈的女舞者;民间则传说这座桥的设计灵感源自一对跳探戈的夫妇,一个是男舞者,一个是下腰39度的女舞者。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我还抽时间参观了“雅典人书店”,这里曾是雅典人剧院。1919年,雅典人剧院开门营业,这是当时布宜诺斯艾利斯最高档的剧院,也是探戈表演的重要场所,卡洛斯·加德尔、弗朗西斯科·卡纳罗等大师都是这里的常客。

百闻不如一见,导游不忘安排大家在帕台纽大剧院吃晚餐、看探戈表演。晚餐很丰盛,厚厚的一大块牛肉,鲜嫩诱人。两位盛装舞者穿梭于餐桌之间,摆出探戈动作,与顾客合影,希望顾客买下照片。

晚十点,探戈表演开始了。主持人在幕后宣布演出开始,还特地用中文复述一遍,着实令人惊喜。

这场探戈表演场面宏大,灯光多彩,演出有简单情节,类似舞剧,以群舞的形式呈现。舞者多为年轻人,他们舞步娴熟,动静有致,顿挫有力。快步中有短暂停顿,男舞者刚劲挺拔,抱着女伴踢腿,动作干净利落;女舞者步伐热烈,转动快速,腿踢得高、腰下得深,充分展示出阿根廷探戈的魅力。舞台后方是探戈乐队,五人分别演奏键钮式手风琴、钢琴、低音提琴、小提琴和吉他。

记得六年前,也是在帕台纽大剧院,我看过一场探戈表演。那次探戈表演的群舞不多,有几对双人舞,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年老的男舞者,他略显稀疏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跳舞时没有踢腿等大动作,小动作细腻、准确、深沉,欲进还退,疾徐有致,恰到好处。他对舞曲的把握十分精准,略带沉重、忧伤的表达张弛有度,如诉如泣,女舞者与之默契配合,身影相随。那段表演,让我回味无穷。

探戈在阿根廷,相当于京剧在中国,现在阿根廷的年轻人喜欢欢快的舞蹈,而探戈太悲伤。

舞台上的表演一个接一个,中间甚至还夹杂一些杂技一样的表演,引得台下年轻观众的阵阵尖叫和欢呼。后来,有一对年龄较长的舞者登台了,这是唯一一个双人舞节目;女舞者看着眼熟,似乎是这里的金牌舞者,男舞者与她年龄相仿,他不像年轻舞者那样动不动就抱女伴飞动,动作不过头,很到位。至于我心心念念的那位舞者,始终没出现。

演出结束后,我问剧院一位资深的工作人员,那位年老的男舞者去哪儿了?他若有所思地歪了一下头,笑笑,没有答案。我又去问导游,她说现在的探戈表演全是新编排,不过观众的反响不尽相同,她也有很长时间没见到那位年老的男舞者了。是因为他不表演才导致票房下滑还是观众的审美观发生了改变?我不得而知,留下深深的遗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