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18日電(張素 張偉帥)近日舉行的一場公益科普活動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副教授梁琰面向青少年進行演講,詮釋“科學之美”。

5月15日,“追星就追科學家”公益科普活動在長沙華夏學校舉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副教授梁琰作主題演講。未來論壇供圖。

“追星就追科學家”公益科普活動15日走進長沙華夏學校。梁琰在作主題爲《科學這麼美》的演講時,講到肖維巖洞內一幅距今約3.2萬年前、由原始人創作的動物畫作。

“人類對於大自然的熱愛是與生俱來的特性。”他說,儘管當時科學還沒有發展起來,人們就親近自然,用繪畫等藝術形式記錄自然,無形中也用這種方式進行觀察記錄。

演講中,梁琰從大自然的花草、動物講到微生物。他引導在場同學思考,看似小小的黴菌如何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巨大作用。他還通過分享自己在科學傳播領域的經驗見解,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於探索。

本次活動中,同學們觀看了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紀錄片,進一步瞭解科學家的人生經歷、獲獎科研成果等。梁琰代表未來論壇向學校贈送《“未來”科學家》系列叢書,鼓勵學子培養科學思維方式。

“科學是探索自然奧祕的鑰匙,是解釋事物本質規律的燈塔,它不僅僅是課本上的公式定理和知識,更是我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改變世界的工具。”長沙華夏學校副校長向銀春在致辭時說,希望學生們勇於實踐,不斷學習積累知識,培養科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次活動由未來論壇和科大訊飛聯合主辦。主辦方表示,科學道路上充滿挑戰,但也同樣充滿機遇和希望。希望青少年不斷前行,在科學的天空中追尋屬於自己的星辰,成爲未來的科技之星。(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