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5月18日電 (記者杜燕飛)“人工智能發展不是‘短跑’是‘馬拉松’,比拼的是耐力。”“我們要保持好奇心,擁抱不確定性。”在近日舉辦的2024搜狐科技年度論壇上,參會嘉賓表示,要充分發揮我國工業體系完整、產業規模龐大、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以人工智能(AI)和產業深度融合爲主線,在智能製造、場景應用、智能化轉型等方面,高水平賦能千行百業。

從國內外科技企業開啓“百模大戰”到GPT-4o發佈,從輔助科研到藝術創作、自動駕駛,AI一路發展迅速。隨着演進速度加快、賦能範圍變廣和影響程度加深,AI下一步如何發展,成爲業內關注的熱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大數據研究院院長鄔江興表示,AI安全“個性”“共性”問題是推廣的瓶頸,在不確定性中構建更安全的應用系統是亟待破解的難題。他建議,利用不同算法模型間的差異,提升AI控制系統抗攻擊能力;提升樣本遷移性與算法網絡結構的強關聯,模型多樣異構化是必要的安全機制;通過模型不確定度估計方法來提供理論支撐。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院長薛瀾認爲,AI技術的發展和治理無法分開,技術發展和治理作爲“兩個輪子”必須同時受到重視,更值得關注的是全社會如何更好做準備。當前的體系、分配和保障等,是基於工業化時代的技術、生產關係確定的,在AI發展階段需要進一步調整。

此外,參會嘉賓表示,AI產業標準化和規範化程度不高,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體系,面臨高層次領軍人才稀缺、基礎研究人才流失等現象。

圍繞人才培養,中國科協原副主席、國際核能院院士張勤表示,一方面要培養我國年輕人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要喫透其他國家的發展技術。“我贊成更多來鼓勵年輕人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思考問題的本質,提出我國自己的AI發展技術解決方案。”他說。

談及培育壯大AI產業生態,參會嘉賓表示,要健全完善支撐體系,賦能新型工業化標準體系。優化佈局製造業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和重點實驗室等。提高產業鏈協同創新,強化AI開源生態建設,健全安全保障和國際合作等機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