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张枨 实习记者孙旭敏

5月18日,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内蒙古自治区主会场活动在内蒙古博物院举办,活动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主办,分为系列发布、展览展示、公众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四大版块,推出5大展览展示和近30场教育活动。

“5•18国际博物馆日”内蒙古自治区主会场活动现场。孙旭敏摄

活动现场公布了内蒙古自治区2024年度新晋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呼和浩特博物院、伊利草原乳文化博物馆、包头博物馆、呼伦贝尔博物院、阿拉善博物馆6家博物馆位列其中;同时还公布了6项内蒙古自治区2024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21项全区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典型案例。

活动中还举行了第二批“内蒙古博物院馆校共建教育联盟”授牌仪式,内蒙古博物院与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10个单位达成协议进行馆校共建,共同推进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此外,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也向内蒙古自治区传来喜讯——内蒙古博物院入选了2024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据了解,“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是2012年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设立和组织推介的全国性的奖项。每年评选2—3家,从全国6000多家省、市、行业及非国有博物馆中推荐产生,目前已有近30家获此殊荣。

从位于西安的中国主会场传来的现场画面——中国博物馆协会为内蒙古博物院授予2024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荣誉称号。孙旭敏摄

在展览展示方面,活动推出了《静影沉壁 熠彩北疆——内蒙古古代壁画精品展》《故塞同风——长城及长城地带的文化交融》《指上文华——内蒙古数字文物展》等多个展览。其中在5月18日至7月28日展出的《静影沉壁 熠彩北疆》是内蒙古博物院联合区内6家博物馆及壁画文物保护部门,通过壁画实物、沉浸式体验空间、壁画修复实验室等多种形式,策划推出的集历史与艺术、保护与研究为一体的内蒙古古代壁画精品展。

展览集中展示了50幅壁画及10余件文物精品,配合展览还开发了丝巾、拼图、胸针、咖啡等20余款主题文创产品和壁画修复体验、壁画DIY等一系列展教结合活动,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欣赏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感受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交相辉映的历史瞬间。

内蒙古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孙旭敏摄

《指上文华——内蒙古数字文物展》则展示了内蒙古博物院多年来积累的珍贵文物三维数据,观众可以在展览中与内蒙古博物院数智人“疆格尔”互动,享受数智观展体验。

内蒙古博物院的数智人“疆格尔”。孙旭敏摄

此外,在公众教育活动方面,自治区主会场推出国宝文物卡通巡游、“我在内博修文物”、青少年探索营地研学活动、“内博夜未央”“手机微短剧·游历博物馆”大赛等8大系列、近30场活动。其中,国宝文物卡通巡游选取了10件国宝文物化身大号卡通公仔,组团亮相活动现场。

模拟釉里红玉壶春瓶(左)、鹰顶金冠饰(中)、鹿角形金步摇(右)形象的卡通公仔。孙旭敏摄

“内博夜未央”活动则于5月18日晚举行,内蒙古博物院延时闭馆至22时,打造夜展、夜秀、夜游、夜探、夜赏、夜购6大版块,带观众畅游博物院,聆听策展人的深度解读,观看民乐专场演出,体验集章打卡和文创市集,通过轻松、愉悦的游览模式,让文物“潮”起来、“动”起来、“活”起来,为观众带来更多文化幸福感与精神获得感,同时为城市夜经济和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小朋友在体验集章打卡。孙旭敏摄

在学术研究方面,内蒙古自治区也在近期召开了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协会(筹备)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并举办了第89期“博苑”讲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主编李大龙,为观众带来《漫谈北疆文化》主题讲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