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廣安5月18日電 (單鵬)由國家文物出境鑑定四川站、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國家文物進出境審覈重慶管理處)牽頭髮起的公益性協作機制川渝地區文物鑑定與學術交流聯盟(下稱聯盟)18日在四川廣安正式成立。

據瞭解,聯盟旨在團結川渝地區相關博物館、文化機構和個人,開展文物鑑定和學術交流活動,促進聯盟成員單位間的交流與合作,爲川渝地區博物館文物鑑定、學術交流、人才培養搭建服務平臺,努力提升文物鑑定研究水平和公益服務能力,推動川渝兩地文物保護利用協同發展。

聯盟首批成員單位共22家,其中四川13家,重慶9家。聯盟成立後,將重點合作開展以下幾方面工作:組織開展川渝地區文物鑑定、文物研究、學術交流等活動,擴大川渝地區文物研究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整合川渝地區文物鑑定和學術研究資源,加強文物鑑定人才隊伍建設;開展公益性文物鑑定諮詢活動,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研究新時代文物鑑定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探討區域文物鑑定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

講座現場。(四川省文物局 供圖)

當天下午,聯盟首次公益學術講座活動在廣安市博物館學術報告廳舉辦。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白九江以《武隆關口一號墓考古收穫與墓主探索》爲題,介紹了重慶武隆關口一號墓的最新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白九江表示,該墓葬是近年來烏江流域秦漢考古的重大發現,考古發掘成果豐碩,出土文物精美,通過文物檢測技術的大量運用和多學科交叉研究,展現出該地區漢文化確立過程中巴、蜀、楚、秦文化交匯融合的時代特徵,是巴蜀文明融入漢文明的生動案例。

圖爲2023年3月眉山彭山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劉忠俊 攝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院劉志巖以《江口沉銀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爲題,介紹了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五次考古發掘的主要成果和最新研究成果,還爲公衆普及了水下考古知識、張獻忠大西政權的相關知識。2016年至2023年,彭山江口沉銀遺址進行了五次考古發掘,出水各類文物70000餘件。這是國內第一次內水圍堰考古,也是國內第一次直接與民間傳說相印證的考古發掘。出水文物對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和物質文化乃至明末清初的社會歷史走向都具有重要意義。(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