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18日電(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公衆科學日活動2024年迎來二十週年,在這個週末,中國科學院分佈全國的百餘個科研院所和三所院屬高校如約面向社會公衆開放,並同步展開“雲遊中國科學院”線上直播和相關網絡平臺推廣,全方位拓寬公衆科學日的參與渠道。

5月18日,中國科學院公衆科學日二十週年主場活動在北京舉行,公衆科學日活動正式啓動。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被稱爲“人造小太陽”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上海光源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場激光物理、煤炭高效低碳利用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常熟農田生態系統、策勒荒漠草地生態系統等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都掀開了“神祕面紗”;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第三次新疆綜合科考成果集中亮相;西藏多地中小學生將走進多個高原相關科普基地和野外臺站實地學習。

5月18日,中國科學院公衆科學日二十週年主場活動在北京舉行,陳潤生院士與對話少年合影。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中國科學院精心打造的主題爲“砥礪二十載 科學新徵程”的公衆科學日二十週年主場活動,5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舉行。啓動儀式上,陳潤生院士與少年通過對話開啓對科學的求索;翟明國院士的科普報告中,可以看到最熟悉和最陌生的地球;科學家與人工智能(AI)虛擬人同臺交流,共同探討人工智能的未來。

5月18日,中國科學院公衆科學日二十週年主場活動在北京舉行,科學家與人工智能(AI)虛擬人(屏幕左一)同臺交流。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會場外的創新文化廣場上,地面上彩色噴塗的巨幅元素週期表非常醒目;以列車形象爲載體,展示出中國科學院建院七十五年來的重要科技創新成果以及公衆科學日二十年的經典時刻,從“科學春天站”前往“科學新時代站”,沿途可一覽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兩翼齊飛”的發展歷程。公衆還可以走進周邊的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聲學研究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過程工程研究所和文獻情報中心,體驗美麗化學、探索聲音奧祕、暢遊納米世界、“碳”知過程,觀看中國科學院科技成就展。

5月18日,中國科學院公衆科學日二十週年主場活動在北京舉行,會場外創新文化廣場上,地面上彩色噴塗的巨幅元素週期表。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公衆科學日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羣體圍繞多個學科領域、多個公衆感興趣的熱門話題,開展科普講座、在線問答、互動交流,講解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釋疑解惑,激勵年輕人投身科學事業。

5月18日,中國科學院公衆科學日二十週年主場活動在北京舉行,翟明國院士作地球主題科普報告。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走進中國科學院公衆科學日,不同領域方向的專業科研機構將提供不同“美味”的“科普佳餚”: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設計出二氧化碳“變身遊”4條路線,展示“生物製造”的力量;在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公衆可以登上新舟60遙感飛機,參觀“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近距離接觸無感式健康監護設備、植入式腦機接口等匯聚創新生產要素的實體成果;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特別啓動“天地共播一粒種——青少年和航天員一起養斑馬魚”活動,還推出“當萬戶走進天宮”築夢星空展廳沉浸式導覽劇;金屬研究所舉辦首屆沉浸式大型實景科學探祕“劇本殺”《師昌緒歸國記》,參與者既能深入瞭解師昌緒先生科學報國的感人故事,還可以在遊戲中認識材料領域前沿成果。

在深化國際合作的背景下,中國科學院公衆科學日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化元素。今年公衆科學日特別邀請40餘位在北京的留學生和訪問學者,組建參觀團並定製專屬線路,帶領他們深度參與公衆科學日二十週年主場活動;青藏高原研究所邀請尼泊爾中學生到中國科學院加德滿都科教中心,參觀科研觀測試驗場地與設施,並與北京視頻連線交流互動;武漢植物園以“昆蒙框架”爲契機,在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支持下,推出“生物多樣性保護,植物園在行動”主題活動等。

據瞭解,中國科學院自2005年起,每年5月都選擇一個週末開展公衆科學日活動,中國科學院院屬科研院所和大學都會開放國家級科研場所,組織“硬核”科普活動,以院士爲代表的一線科技工作者與公衆面對面,激發公衆特別是青少年羣體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歷經20年發展,中國科學院公衆科學日科普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日益多元、深度與廣度並進,已發展成爲全民參與度高、範圍覆蓋面廣、社會影響力大的全國性品牌科普活動,成爲公衆瞭解科技進展、與科學家交流的重要渠道,傳播科學知識的重要平臺。

本次公衆科學日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組織實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提供全面支持。(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