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王崟欣

在福建建甌東遊鎮,萬畝玉米基地一眼望不到邊。

“還有10天左右就會成熟,一根一斤的玉米田頭收購價就有3元多一根,畝均純利潤達3000元。”東遊鎮黨委書記林武俊介紹,除了春秋種玉米,這塊土地還在夏冬輪作西瓜和花菜,一年四季都有耕種,農民積極性很高。

東遊鎮萬畝玉米基地。王崟欣 攝

四季輪作,土壤得不到休息,肥力會不會下降?記者好奇。

“有科學的管理方法對耕地進行保護,能保證四季耕作、肥力不減。”林武俊說。

領着記者邊走邊看,只見田間一臺臺蟲情智能監控、苗情監測、小氣候監測等儀器如“衛士”般立於路旁。“蟲情監測系統在實施物理誘捕的同時,將蟲情信息進行彙總分析,預判這段時間可能發生的蟲害,指導農戶有針對性地防控病蟲害,減輕了農藥用量。”嚴建輝介紹。

田間的蟲情監測器。王崟欣 攝

不僅如此,嚴建輝等農技人員還會定期對土壤進行“健康體檢”,定製土壤施肥方案。運用蟲情智能監控等智能手段,在田間套種大豆等綠肥,使用草木灰等有機肥……近十年來的檢測結果顯示,土地氮磷鉀等反映土壤肥力的指標不降反增。

福建省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東遊鎮監測點。王崟欣 攝

近年來,福建持續實施地力提升工程,開展土壤酸化治理,推廣綠肥秸稈還田,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從源頭守護食品安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