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ciyu

人在說話,話也在說人。

這幾天,看到了一則熱搜。

因爲520即將到來,青島電視臺欄目《一見鍾情》在某商場進行街採。

女主持人看到一對情侶在逛街,迎上去想聊幾句。

對方委婉地拒絕道:我們不過520。

其實作爲一名主持人,對於“拒絕採訪”之類的事應該習以爲常。

畢竟,不是誰都願意出鏡,也不是每一對情侶都喜歡過520。

主持人直接吐出了這幾個字:“哦,分了!”

似乎有點詛咒的味道,一下子惹惱了這對情侶。

這對情侶返身質問記者,要求主持人道歉。

如果女主持放下身段,誠懇道歉,這事也就輕描淡寫地揭過去了。

但主持人陰陽怪氣地說;“好了,好了,我給你道歉,你的脾氣非常好,你能找到這麼溫柔,漂亮的女生,這是你的福氣。”

話裏話外的嘲諷,誰聽不出來?

這樣的窩囊氣,誰又受得了?

這對情侶直接把這事曝光在網上,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對女主持人開啓炮轟模式,嘴下毫不留情。



有網友說:這是以牙還牙,誰叫她的嘴巴這麼臭呢?

因爲這事越鬧越大,欄目組已對該主持人進行停職處理,並責令接受調查。



嘴上沒把門的人,不是蠢,就是壞。

圖一時嘴快,這個主持人既傷害了那對情侶,也讓自己職業生涯上有了抹不去的污點。

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的一句話,讓我深有感觸:

“也許我們並不認爲,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軟舌無骨,卻能傷人碎心。

好好說話,是最基本的善良,也是一個人最寶貴的品質。

01

看過一張挺有意思的圖,名叫:說話之前,請確保大腦已連接。



許多人說話不過腦,不分對象與場合,不講究分寸與禮貌。

這樣圖一時嘴快的結果,就容易傷害到別人。

作家駱以軍小時候,跟讀四年級的姐姐一起去買菜。

菜市場有個靠拉貨爲生的中年女人,身材矮胖,因爲常年奔波,她的臉色蠟黃,衣服上滿是補丁。

姐姐看女人像是從鄉下來的,以爲她聽不懂普通話,便大聲對駱以軍說:“你看她頭很大,臉很寬,渾身還髒兮兮的,像不像動畫片裏的大河馬?”

見女人沒有反應,姐弟倆繼揣測起女人的生活來。

說到“兒子有她這樣的媽媽真可憐”時,女人猛地抬起頭對他們大聲吼道:“你們是有錢人,你們很棒,你們了不起,我又窮又醜,就不配當媽,是不是?”

四十多年過去了,女人那憤怒又悲傷的神情,至今都讓駱以軍愧疚不已。

說到底,所有言語之間的輕慢,皆因骨子裏的不尊重。

刻薄嘴欠和幽默是兩回事,口無遮攔和隨性也是兩回事。

言語自有重量,也有溫度。

如果不願意花心思考慮對方的感受,你輕飄飄的一句話,可能是戳別人心尖上的一把刀。

02

摸爬滾打這麼多年,我越發覺得說話是一門極深的學問。

嘴上帶尺,腳下就會有路。

管不住嘴巴,就容易惹人厭,把路走窄。

李笑來在新東方任職時,一位北京的校長聽聞李笑來對語料庫很有研究,就想找他來聊聊,看看能不能爲學校建一個語料庫。

一開始兩人相談甚歡,在項目基本敲定時,校長問了這麼一句:“那你看,笑來,你需要什麼樣的支持?”

李笑來大大咧咧地說:“其實這事兒花不了多少錢,主要是耗時費力,所以我希望這不是個換了個校長就不見了的事兒。”

話剛剛說完,校長的臉色當場就變了,原本熱熱鬧鬧的氣氛瞬間冷了下來。

後來,爲學校建語料庫的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這事也讓李笑來引以爲戒,懂得三思而後言。

舌爲利害本,口是禍福門。

一個人如果沒有口德,既留不住運氣,還會給自己招來後患。

博主@邱宏林講過他的一個故事。

高中時,他因爲家裏出了些變故,受了刺激的他曾在精神病院待過一段時間。

這段過往他一直捂在心裏,只告訴過一個鐵哥們。

畢業沒幾年,哥們接手了家裏的生意,生產汽車領域的一些橡膠製品。

恰巧他在汽車製造業工作了幾年,有一些門路,經常給他介紹一些業務。

有一次,他攢了一個局,邀請哥們和一些客戶碰面一下。

沒想到的是,不知是酒興上來,還是哥們想找一些談資,竟然把自己在精神病院的經歷當衆說了出來。

“我跟你們說啊,宏林的經歷可不一般,他住過精神病院,厲害吧?”

一瞬間,他感覺無地自容,非常窘迫。

自打這以後,他不再介紹新業務,也中斷了舊業務,把哥們愁得要死。

一張刻薄嘴,能損萬千福。

你說話的方式,決定着別人對待你的態度。

嘴裏吐惡言,誰都會對你敬而遠之。



03

我欣賞蔡康永的一個觀點:“我不在乎說話之術,而在意說話之道。我的說話之道,就是把別人放在心上。”

當一個人能顧及別人的感受,能把別人放在心上,說出來的話自然是讓人舒服的。

知名作家張潔的母親,在快八十歲那年,因爲罹患癌症住進了醫院。

病房裏的護士是個笨手笨腳的實習生,輸液時經常把她的手背搞得一大片一大片的淤青。

護士爲此心裏頗爲不安,生怕病人都會大發脾氣。

老人卻笑着說道:“我皮糙肉厚的沒關係,小姑娘剛上班也不容易。”

簡單的一句話,讓人如沐春風,產生親切感,也幫護士卸下了心中的惶恐。

說良言,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修養。

有同理心的人,內心往往都是柔軟的,開口必然是溫言細語。

他們懂得留三分薄面,看七分情面,不會讓對方處於難堪的境地中。

知乎網友@薛定諤的貓分享了一件對他影響很大的事。

他說小時候住在小縣城,沒太見過世面。

有一次和新交的朋友們去喫烤鴨。

等餐期間,因爲實在太餓了,還沒等烤鴨上來,他就喫起了麪皮。

當時桌上的人都用疑惑甚至鄙夷的眼神看着他。

那是他第一次喫烤鴨。

不知道那些黃瓜、大蔥、蘸醬,最後是要包在麪皮裏喫的。

只有一個人說:“你也喜歡單喫麪皮嗎?我特喜歡這麪皮。”

說着那人也拿起了一張麪皮喫起來,然後又當着他的面,把正確的喫法演示了一遍。

他說當時如果不是這個人及時出來解圍,自己都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十多年過去了,他倆成爲了最好的朋友。

事實上,這個朋友,之前從沒喫過麪皮。

一個人的嘴裏,藏着涵養和三觀。

言語帶刺的人,往往不懂得換位思考,傷了別人的心傷,斬斷了自己的人緣。

所謂“口吐蓮花”,不過是能設身處地,懂得尊重別人。

開口前把自己放進大腦,把他人放在心上,這就是說話真正的門道。

海德格爾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人在說話,話也在說人。

一個人的素養、價值,藏在這一言一語裏。

有人嘴上無德,惹人生厭;有人積攢口德,積累福澤。

心裏裝別人,嘴上一把鎖,這樣的人不管走到哪,都會贏得欣賞和尊重。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