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時間的價格競爭,汽車行業的“價格戰”似乎有了停火的跡象。統計局剛剛公佈最新的數據,傳遞出汽車價格反彈的信號。4月,燃油小汽車和新能源小汽車價格分別下降4.8%和6.5%,降幅均有收窄。從中可以看出,汽車行業競爭環境有所好轉,價格開始修復,價格戰已階段性趨緩,從近期上市的新車裏也證實了這點。

去年年初以來,汽車市場價格戰的激烈程度有目共睹。但隨着國內車企財報陸續公佈之後,我們才得以看到價格戰的慘烈,中國車市的“戰後創傷”正不斷顯現。不過,從統計局的數據和車企新車節奏來看,價格戰呈現退潮趨勢,火力較去年有所緩和。鏖戰一年多,汽車業價格戰結束了嗎?“價格戰”沒輸過,虧損沒停過?2023剛剛開年,特斯拉率先打響價格戰的槍聲。時至3月,湖北省掀起史上最強購車優惠潮,將戰火從電動車領域引到燃油車領域,此後,中國汽車市場大大小小的價格戰就再也沒停過。在鉅額優惠刺激下,車市也出現熱銷現象,2023年國內產銷量首次雙雙突破3000萬輛,創歷史新高。

雖然汽車市場看起來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但事實上,在這場內卷裏,大多數選手的後果都一樣——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波烈度空前的價格戰,對全行業的盈利造成了巨大壓力。據軲轆哥不完全統計,15家上市車企在2023年均實現營收增長,但其中多達9家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2024年一季度,車市大環境仍未改變,價格戰甚至愈演愈烈。從已公佈第一季度財報的8家上市整車企業來看,大部分車企銷量基本呈現同比上漲,但淨利潤方面僅4家車企實現同比增長,大多數車企淨利潤出現了大幅下滑。

國內車企的財報證明了,當全行業內卷價格後,業內將沒有贏家。價格戰的本意是通過一定讓利實現薄利多銷,最終實現整體營收和利潤的增長,但從上市車企的表現看,價格戰的目標似乎並未達成。車企降下來的每一分錢,都在侵蝕公司利潤。

也正因如此,車企都有點支撐不下去了。如果價格戰再持續打下去,多數車企都將陷入越賣越虧的陷阱。特別是豐田一家車企利潤碾壓12家國內車企總和,這是值得自主品牌好好反思的。考慮到目前只有單個月的價格變動數據,至於價格降幅收窄能否延續仍有待觀察。但是,希望行業參與者都應該關注到,虧損是難以爲繼。持續多時的價格戰,行業“傷痕累累”業內流傳着一句話,“只有盈利,企業才能持續經營。”價格戰讓中國車企很頭疼,大部分是硬着頭皮在堅持。對於虧損的車企來說,只要價格戰不結束,“賠錢賺吆喝”的情況還會持續下去,並且還會不斷惡化。這種現象並不健康,但競爭到了這個階段,似乎已經別無他法。因爲在洗牌的關鍵期,如果大家不盡可能快速地搶佔稍縱即逝的市場份額,一旦被擠下桌,再想上桌就很難了。

在市場競爭環境下,車企也許不想降價,但更不想離開“牌桌”。和以前相比,因爲市場的主流玩家是合資品牌,汽車行業的價格戰不會突破底線,惡性競爭很少會出現。但隨着自主品牌的崛起和新勢力的強行切入,行業諸侯林立的競爭格局,決定了汽車行業難以擺脫價格戰。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價格戰的子彈還將再飛一會,汽車行業的低價博弈仍將持續,價格戰、市場份額的爭奪依然是競爭的關鍵詞。儘管短期內徹底“結束價格戰”並不現實,但可以明確的是,單一的價格戰已經不能成爲中國車企長久依賴的競爭模式。對於那些“賠錢賺吆喝”的車企來說,正向利潤循環如果不能保證,留在“牌桌”上的窗口期將越發短暫。

因此,打價格戰雖然能夠在短期內取得一定成績,卻可能付出更大的代價。當然,車企降價對於消費者來說肯定是好事,但如果這種短暫獲利的背後影響着中國汽車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想必沒有人願意看到。總之,這場沒有贏家的價格戰,應當越快結束越好。

今年價格戰是否停止還有待驗證,但在車企、經銷商與供應鏈企業的角度看,價格戰帶來的損失是顯而易見。雖然現階段價格降幅已收窄,但仍未迴歸良性發展,市場還在調整期。隨着價格的觸底反彈,汽車行業的“內卷”之風能否就此打住?只有時間能給我們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