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紅河日報

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課堂”

——州博物館開展“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見聞

科普課堂

●記者 趙婧汁 文/圖

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州博物館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活動,通過“流動博物館”進校園及邀請師生到館內參觀的形式,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課堂”,開拓學生們的視野,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

5月15日、16日,蒙自市銀河小學400餘名師生走進州博物館,開啓妙趣橫生的研學之旅。通過參觀州博物館內圖文展板、實物展品、數字化設備,開展互動活動,師生近距離感受家鄉紅河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在實踐中收穫豐富的文化知識。

結合孩子們對春天的美好印象,銀河小學精心設置“博物館裏尋找春天”的研學小任務,學生紛紛化身“博物館尋寶達人”,通過到博物館仔細觀察民族文物,積極交流互動,在講解員的幫助下尋找博物館裏藏着的紅河奧祕,感悟春天在博物館裏的痕跡。通過觀察彝族繡花揹帶上的馬纓花、青花瓷罐上的纏枝牡丹、形似捲曲山蕨菜的苗族銀飾等,沉浸式體驗“知識+探索”的魅力。

“原來博物館裏蘊藏着這麼多知識,我收穫很多,講解員的細心講解讓我對紅河州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銀河小學五年級學生劉星說,以後一定會多多關注博物館開展的各類文博活動,積極參與、認真學習。

爲讓山區學生也能近距離感受博物館文化,16日至17日,州博物館以“博物館與你同行”爲主題,組織工作人員到元陽縣大坪鄉十八塘小學、白石老寨小學開展“流動博物館”進校園活動。

活動中,“小小考古家”“國保·雙龍橋”“龍的傳人·文物中的龍”“最炫民族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哈尼服飾”4節主題社教及科普課堂上,來自州博物館的社教老師以展教融合的方式爲師生開展文博服務。在手工環節,孩子們用迷你版的洛陽鏟和刷子挖掘盲盒中的“文物”、手工實踐搭建橋樑等,知識性與趣味性融爲一體,讓孩子們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收穫知識,感受文物魅力。

同時,州博物館還將“心傳——紅河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主題展覽帶到校園中,讓孩子們足不出戶就能在“流動博物館”中學到課本之外的文博知識,進一步瞭解家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更加關注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也爲校園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激發了孩子們愛祖國、愛家鄉、愛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希望你們下次還來給我們上課。”活動結束後,白石老寨小學的學生們依依不捨地對社教老師說。

活動中,孩子們在看中學、在看中品、在看中玩、在看中享,從觀察中去發現,從發現中去體驗,在體驗中品讀文化與歷史,理解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在心中播下了一粒粒品讀紅河、熱愛家鄉的種子。

州博物館還結合“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的主題設計製作了宣傳冊,向參觀的研學團隊和零散觀衆進行發放,讓更多的社會公衆關注博物館、走進博物館,在“第二課堂”中得到文化的滋養,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