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工人日報

肖承森

《工人日報》(2024年05月19日 04版)

孤獨郝延鵬

在名目繁多的外國節日中,母親節最易於被當下中國人接受。原因很簡單。首先,它和中國人的普遍情感生活吻合,此外,互聯網和手機的普及放大了這種認同。

漫畫家郝延鵬的作品《孤獨》,沒有直接否定這樣的認同,而是提醒人們重新思考移動互聯網時代親人的溝通方式。

幾天前,準確說是5月第二個星期日,平日獨居的老婦人,終於等來了兒子、兒媳以及兒子兒媳的兒子。對期望值不高的老人家來說,每一個團聚的日子都是節日。而對兒子、兒媳和孫子而言,這是個令人感慨的日子,這是個值得書寫的日子,這場行動配得上在朋友圈獲得應有的關注。“願普天下母親節日快樂!”兒子的溫馨祝福,立刻在朋友圈收穫近百條回應。“最帥大孝子!” “貼心好兒媳!”“傳承有萌寶。”外加各種表情,在“圈”裏此起彼落,難忘,非同尋常的母親節。

請把目光轉向老母親。老人家此刻的心情,又是怎樣的一番不同尋常呢?按理說,從正常的生活邏輯出發,她應該更加高興,應該成爲這個不同尋常的週末大戲的“領銜主演”。然而,“配角”們沒按劇本演。如大家親眼所見,他們無一例外地做着同樣的動作:低頭,活動拇指,傻笑,再活動拇指,再傻笑……在這樣的肢體語言重複一個小時後,老人家看傻了。正如我們接下來看到的,“主演”被“配角”和“羣演”冷落到了荒島上。更令人驚訝的是,悲劇發生的時候,孩子們還沉浸在喜劇氛圍裏。

看過這幅作品,有人想笑,有人想哭,也有人啼笑皆非。對照自身和周圍的世界,我們能夠理解空巢老人的不易,我們每天都在見證低頭族正在經歷什麼樣的人生。漫畫《孤獨》用藝術化的語言闡釋了老人的遭遇:她的這場經歷,如同口渴多日的人,眼前出現三瓶飲料,然而還來不及興奮,就發現哪一瓶都喝不到嘴裏。這是怎樣的難忍和無奈?

作爲郝延鵬的同行和朋友,我忍不住對他這幅作品的色彩運用予以“好評”。彩色和黑白的對比,不但強化了視覺衝突,同時也在技術層面之外告誡人們:生活在多彩的時代,不要讓自己真實的情感生活褪色,更不能失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