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日報

新型電力系統助力副中心低碳綠色發展

2035年城市副中心綠電用量比重將達60%

本報記者 王天淇

這裏有“充電10分鐘,行駛400公里”的超級充電樁,這裏有國內首條充電設施自動化檢測流水線,這裏就是位於通州區的新型電力系統實驗基地。

副中心綠色發展要依託充足的綠電供應。爲服務城市副中心低碳綠色發展,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打造新型電力系統,實驗基地就是以科技創新助力系統建設的“試驗田”。預計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外調綠電規模預計將達到約90億千瓦時,綠電佔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將達到60%,有效支撐城市副中心低碳綠色發展。

充電樁檢測效率提升90倍

走進新型電力系統實驗基地裏的規模化充電設施檢定檢測與車網互動技術實驗室,充電設施檢定檢測流水線上,一隻橘黃色的機械手臂正模擬車主爲電動汽車充電時的場景,對一臺電動汽車充電樁進行投入市場前的安全性檢測。

“這條流水線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實現對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檢測全過程的無人化和自動化。”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新能源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金淵告訴記者,這條流水線目前有5個檢測工位,自動化運輸機器人4臺,機械臂3條,可以實現5個檢測工位並行檢測,一天可完成對30臺充電設施的172項全性能檢測,“相比於傳統的人工檢測方式,檢測效率可以提升90倍以上。”金淵說。

金淵介紹,這條流水線既可對外承接交直流充電樁的批量化、無人化檢定,又可開展大功率、車網互動充電樁等新型充電技術研究,探索可複製、可推廣車網互動技術路徑。目前已獲得第48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特別嘉許金獎”和7項省部級獎項。

除此之外,新型電力系統實驗基地裏還有許多創新技術已落地應用。比如基於可實現“充電10分鐘,行駛400公里”的480千瓦超級充電樁,全市已建成15座超充站。爲滿足北京“十四五”時期新增電動汽車用戶的需求,國網北京電力計劃在兩年內建設300座這樣的超充站。

外調綠電規模將達90億千瓦時

國網北京通州供電公司創新中心負責人王雅羣介紹,位於張家灣鎮垡頭村的新型電力系統實驗基地,佔地面積56畝,建築面積6600多平方米,“基地本身就是一個綠色低碳成功轉型案例。”

王雅羣介紹,基地原來年用電量116萬度,在配置了160千瓦的地源熱泵與園區能源智慧管控系統後,提升了基地整體能效,全年可節電31萬度。同時,通州供電公司在基地的實驗室、辦公樓屋頂以及戶外實驗區加裝了400多千瓦的光伏,同時採用風力發電技術,基地85萬度用電中的44萬度由綠電進行了替代,這樣園區碳排放整體降低了65%。

“副中心綠色發展要依託充足的綠電供應。綠電供應有兩個來源,分別是本地分佈式光伏以及域外綠電。”王雅羣介紹,目前副中心分佈式光伏裝機總容量爲15萬千瓦,達到副中心歷史最大負荷的8%。基地實驗室正針對下一步發展,研究哪些光伏組效率更高、影響最小、性價比最優,爲北京市分佈式光伏大規模建設提供數據支撐。

除了助力本地分佈式光伏大力發展,通州供電公司還規劃打造綠色電力“域外開發、定向輸送”的綠電進京模式。預計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外調綠電規模預計將達到約90億千瓦時,綠電佔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將達到60%,有效支撐城市副中心低碳綠色發展。

新型電力系統將推廣至更多區域

去年,通州供電公司探索將新型電力系統的示範效應由點及面應用到綜合示範工程建設中。

通州供電公司協同北投集團,打造城市綠心“零碳”運營園區綜合示範,現已入選國家能源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典型案例。自2023年以來,通州供電公司在城市綠心以“引綠+賦數+提效+匯碳”爲路徑開展工程建設,從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運營管理全環節助力園區節能降碳,零碳運行。預計2025年,在城市綠心構建以電能爲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區域綠電供應100%,本地可再生能源消納100%,有高度數字化、智能化的配電網支撐,最終將實現園區負碳運行。

此外,結合區域發展規劃,今年,通州供電公司還將在綜合交通樞紐、文化旅遊區等區域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示範,服務數字經濟、公共交通、文化旅遊等方面建設,形成可推廣、可複製的副中心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方案。

相關文章